黄帝战蚩尤的故事传说可谓家喻户晓,人们对这场发生在上期时期的战争基本上来源于《史记·五帝本纪》,然而在司马迁的讲述中,这场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都显得模糊不清、疑点重重,甚至可以说是前后矛盾。后人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补充,但都是毫无根据的猜测,甚至是过度夸张、随着发挥,象应龙畜水、蚩尤吞云吐雾、风伯雨师呼风唤雨、女魃止雨等等,严重有违于现有的物理常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司马迁对这场战争的了解也是来自古籍,那时的文字基本都是刻写在竹简上的。时间久了,竹简难免会出现破损,造成某个字误读或缺失。相对而言,误读比缺失更令人头痛,往往一字之差就会对整部作品产生严重的误解。

在古代,“逐”与“涿”这两个字的形状结构十分相似,右边的结构是完全一样,如果左边出现轻微损坏,“逐”字就很容易误解成“涿”。上古时期,黄帝与蚩尤这场大战就象逐鹿。逐鹿就是一种狩猎行为,双方在追逐过程中不断地消耗体力,直到一方过度劳累倒下才决出胜负。

然而由于竹简受到损坏,司马迁却将黄帝与蚩尤之间的逐鹿之战误认为某个地方涿鹿。现在河北确实有个地方叫涿鹿,但根据《山海经》的文献记载,黄帝与蚩尤彼此追逐的地方在中原和陕西的关中盆地,夸父逐日的故事传说可以印证。

现在人们听到夸父逐日,就以为是追赶天上的太阳。然而,《山海经》所载的夸父逐日并非追赶天上的太阳,而是带着蚩尤等人追杀应龙,请看《大荒北经》的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上述这段古文确实出现夸父欲追日景,认为是追赶太阳,问题就在下一句“逮之于禺谷”,如果夸父真的在禺谷这个地方太阳逮住,这就意味着他跑得很快,必须在一天的时间内绕地球跑一圈,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山海经》所讲的“日”并非都是指天上的太阳,更多时候是指帝君的儿子,请接着看后文的内容: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大家不妨想一想:应龙为何要杀死夸父?

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夸父带领蚩尤等人追杀应龙,由于长途奔跑,又累又渴知道再也无法坚持下去了,于是让蚩尤拖住应龙,好让自己逃命,结果应龙杀掉蚩尤后又追上了他,最终把他也杀掉。因此,夸父所逐之“日”就是应龙,他是黄帝的儿子玄嚣,号青阳。青在五行八卦中所对应的方位是东方,青阳就是正从东方升起的太阳,若要更详细了解,请看《夸父是三星堆派出的间谍,挑起良渚与黄帝的战争,导致良渚灭亡》。

一、黄帝与蚩尤逐鹿之战的背景、原因

夸父并非是一个人追杀应龙,而是带着蚩尤等一大批人,这就是传说中黄帝与蚩尤的逐鹿之战。

他们为何要追杀应龙?先看《大荒北经》的记载:“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上述这段文字系统地讲述上期时期发生在冀州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从蚩尤作兵伐黄帝开始,一直到大禹治水。

蚩尤为何攻打黄帝?原因是:“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

什么是系昆之山?从早期甲骨文的字形结构来理解,“系”就是用绳子捆绑,“昆”则是指众人在阳光下一起工作、劳动。所谓的“系昆之山”,就是众人聚集的地方,就是人山人海的意思。“系昆之山”可以简化成昆山,江苏省有个地方叫昆山,其含义也是这个意思,如果要在昆山市找一座高山,恐怕永远找不到。

所谓共工之台,就是共工氏创建的市场交易平台。商品交易当然要选择人多的地方,毕竟在人多的地方才好做生意。昆山又称为昆仑或昆仑之墟,在上古时期就是大都市的意思。冀州的系昆之山与江苏的昆山市肯定存在某种联系,大概就是上古时期良渚人向北方输送商品进行交易的一个重要据点。

冀州的共工之台是上古时期天下商贸中心,汇聚了来自天下各地的财富,同时也会招致某些势力的觊觎,一些暴徒也聚集在冀州的郊野,抢劫路过的商客。为了达到最佳的恐吓效果,他们在抢劫时往往将面目狰狞的人推到最前面。面目狰狞的人也许不多,却能够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古人称其为蚩尤,也就丑陋、愚蠢的意思。

按照社会分工,上期时期有三大氏族,以游牧为生的伏羲氏,从事农业耕种的神农氏,从事手工制作和商业贸易的共工氏,蚩尤可以看作是第四种职业,相当于后来的兵匪。长期以来,蚩尤的抢劫行为一直困扰着商客,这种局面直到黄帝的出现才有所改变。

根据对《易经》的解读,黄帝所在群族属于伏羲氏,他们将牛羊养肥后输送到冀州的共工之台,换取所需的生活用品,难免会遇到蚩尤的抢劫。蚩尤依靠抢劫他人的财物才能维持生存,当然不管抢劫的对象是谁,只是黄帝对这些情况早已了解清楚,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蚩尤的抢劫行为遭遇前所未有的失败。

黄帝打败蚩尤的消息传到共工之台后,出于共同的利益,共工之台的主人与黄帝展开合作,共同围剿蚩尤,于是便有了“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传说中炎帝与黄帝联合讨伐蚩尤,大概就是这种情况。

经过几番较量后,黄帝不仅取得了冀州共工之台的控制权,而且还将整个黄河流域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过程有些复杂,若要详细了解,请看《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在何处?《山海经》有记载:先冀州后雍州》。

《易》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要了解上期时期的社会情况,需要对《易经》有所了解。《易经》为何称为易?当然与市场交易有很密切的关系,简单地说,自从市场兴起后,共工氏便依靠不平等的市场交易收割天下财富。比方说,玉器本来就是石头,经过打磨加工雕琢成某种形状,然后刻上某种图案就价值连城,这就好比美元本来就是一张纸,印上总统头像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购买东西,这个道理相信大家都懂。

为了抬高玉器的价值,共工氏编造各种各样的神话,让大家甘心情愿将自己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粮食以及日常生活用品拿到市场,交换这些毫无作用的石头。

在黄帝之前,社会由神权支配。黄帝自从获得冀州共工之台的控制权后,很快就控制了黄河流域,与共工氏有所不同,他是通过社会道德来维持天下秩序。由于南方的长江流域依然由共工氏掌控,这就出现道德和神权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

道德在当时普遍受到人们的欢迎,并随着市场交易迅速传播,这对共工氏的神权思想造成严重冲击,这是共工氏绝对无法容忍的,双方就在爆发激烈的冲突,史称共工氏作乱,《楚世家》就有这样的记载:“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复居火正,为祝融……”

二、黄帝与蚩尤逐鹿的过程

共工氏作乱也就是传说中的祝融战共工,这是一场持续数代人的持久战争。从目前的考古成果来看,能够与黄帝较量的也只有南方的良渚人了,他们在以往的市场交易中积累了雄厚的财富,希望能够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收买人心、制造动乱,重新夺回共工之台的控制权,将道德思想扑灭在摇篮中。

蚩尤是上古时期的以抢劫暴徒,或者可以说是兵匪,自然就成为共工氏收买的主要对象。在古人看来,蚩尤甘心情愿替共工氏卖命,简直愚蠢到了极点,不过,他们却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带头人叫夸父。

夸者,夸夸其谈,说话毫无根据。夸父,从字义上理解,就是吹牛皮的祖宗,意思是说,在吹牛皮撒谎这方面,无人能与之相比。凭着这个能力,夸父收拢了大量的蚩尤。

《易经》乾卦九五爻辞叫飞龙在天,大家知道么?黄帝的主张深得人心,应龙也将冀州管理得很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在正常情况下,夸父再厉害也难有所作为。

然而,偏偏这个时期冀州出现严重旱灾,夸父便利用这个机会到处散播谣言,谎称应龙是造成这场旱灾的罪魁祸首,《大荒北经》所载的“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就是蚩尤在向天求雨。求雨只是掩人耳目,真正的目的是以向天求雨为名攻击应龙,而且是受到夸父的蛊惑,《大荒东经》的记载可以相互印证:“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从上述文字记载中不难看出,“旱而为应龙之状”就是当时夸父向天求雨的方法,让蚩尤用泥巴、茅草之类杂物制作成应龙的模样,让大家他进行谩骂攻击。夸父、蚩尤这样做并非真心向天求雨,而是借此机会颠倒黑白、惹是生非,挑起冀州人民对应龙的不满,以便制造动乱。当然,但如果一直这样继续下去,总会等到下雨这一天。

面对这场持久的旱灾,应龙显然没有应对方法,在夸父、蚩尤的不断挑唆下,冀州终于爆发了动乱。面对夸父、蚩尤的围攻,应龙逃离冀州。夸父并不想放过应龙,带领蚩尤这帮人拼命追杀,开启了长达数代人之久的逐鹿之战,这就是传说中的夸父逐日。

逐鹿之战起点在冀州的共工之台,在上述《大荒北经》文献中,叔均对帝舜讲了这样一句话:“后置之赤水之北。”这里的赤水是指黄河,大概意思是说,共工之台在黄河南岸,因为战乱被毁,大量难民逃到黄河以北的地方。

综合地理以及众多文献记载来看,冀州共工之台的大概位置就在开封一带。应龙逃出冀州后,沿着黄河上游往西逃跑,来到禺谷,也就关中盆地,《山海经》的相关文献可以印证,《海外北经》有这样的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上述的河渭就是指黄河上游支流渭河,位于今天陕西的关中盆地。夸父带着蚩尤追杀应龙,长途奔跑,又累又渴,当然要找水喝,几乎把渭河水都喝干了,以致河渭不足,当然是有些夸张了。

应龙为何要往关中盆地逃走?因为关中是他弟弟的地盘。自己被敌人追杀、走投无路,当然要找亲人寻求帮助。

黄帝有两个儿子特别出色,应龙就是长子,又称为太昊,次子就是少昊。少昊长大后成家立业,向西进入关中盆地发展自己的势力,请看《大荒东经》中的记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

上述文献中的东海并非今天地图上的东海,《山海经》中的海是指非常遥远的地方。在车辆出现前的上古时期,人们远行需要坐船,航海最初的含义是坐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如何断定少昊之国在关中盆地呢?就看甘水和甘渊这两个名称。甘水是指泾河,相对于渭河,泾水清澈,显得甘甜。甘渊便是黄河上游众多支流交汇处,大概是潼关以东这段峡谷。不知大家是否读过《尚书·甘誓》?夏启与有扈氏大战的地方就是甘之野,大概就是在争夺甘渊这个重要位置。

夸父、蚩尤追杀应龙来到关中盆地时,少昊、颛顼父子两人正在弹琴鼓瑟,其乐融融,突然间看到敌人杀到眼前,赶紧逃跑啊!琴瑟就成为共工氏的胜利品。

兵书云:穷寇莫追!夸父、蚩尤敢追到这里来,肯定是占据很大优势。应龙、少昊兄弟势单力薄,只能继续逃跑。这就好比自然界中的鹿,它几乎没有什么攻击能力,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就是因为跑得快。黄帝与蚩尤的逐鹿之战,意义就在于此。

这场逐鹿的结果就是将狩猎者累死了。夸父知道自己走不动了,只好让蚩尤拖住对方,让自己脱身。应龙带着自己这些兄弟杀掉蚩尤后,也将夸父杀掉了。不幸的是,他自己因此陨落了。《大荒东经》中的“不得复上”,就是说象流星一样陨落,而不再是“日”了。应龙、少昊都是伏羲氏的首领人物,在伏羲看来,他们就象天上的太阳,每天在西边落山后,第二天又能够从东方升起。

应龙陨落后,黄帝便派他女儿前往冀州主持工作,镇压叛乱,于是便有了《大荒北经》所载的:“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这是第二次逐鹿之战,过程与结果跟夸父逐日大概差不多,蚩尤追杀女魃来到关中盆,然后又被引到陕北黄土高原,被拖得又困又累,最终被反杀。

黄帝与蚩尤的逐鹿之战,在文献中可查找到的也就是这两次,而实际上恐怕远远不只两,只是没有记载下来而已。黄帝的众多儿子大树就是在逐鹿中陨落,不然的话也不至于让一个女流之辈来承担如此重任。

三、逐鹿之战的最终结果

根据对《易经》的解读,黄帝的政治主张,或者说是道德思想,在当时得到天下人民的普遍支持,只要黄帝的人在,老百姓的心就会向着他,因为这个缘故共工氏才会拼死也要追杀应龙、女魃,将他们置于死地。

共工氏本来就不得人心,加上毁坏了黄河岸边的防洪堤,这就更加引起天下的愤慨。黄河堤被毁,中原地区普遍被水淹,大家都明白,要想生存下去,只能去找共工氏要粮食,于是便结成联盟,共同讨伐共工氏,黄帝之孙颛顼被推举为盟主,史称帝高阳。

经过一番整顿后,颛顼组建两支队伍,分别由两个孙子统领,《山海经·大荒西经》、《国语·楚语》、《史记·楚世家》都有相关记载。不过,这些记载含有大量《易经》的概念术语,很难完全看懂,若想详细了解,请看专栏相关文章《颛顼为何能位列五帝?是他打败共工氏,挽救华夏文明》。

从目前考古成果来看,能够收买蚩尤与黄帝长期进行逐鹿的,大概也只有良渚人才有这样的经济实力。逐鹿失败后,黄帝的势力从黄河流域向南扩展到长江流域,楚人的先祖是帝高阳颛顼,他们是追杀共工氏才来到南方的荆楚之地的。

看到大军压境,良渚贵族知道取胜无望,只好弃城逃走。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人是上古时期最优秀的能工巧匠,沿着长江上游来到巴蜀成都平原,创造了辉煌的三星堆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