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迅先生说过:“取材要严,开掘要深。”生活是诗歌创作的唯一源泉,当作者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实践,从生活中获取题材之后,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开掘工作,这个工作不仅是去粗取精的沙里淘金,更主要还是由表及里,深入提炼作品的主题。

作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看得宽,望得远。有人说诗人的可贵处,就在于其写出人们想看而未看到,看到而未理解,理解而不深刻的新颖、独到的主题形象。这就是说,作者在诗歌中,不能只表达人所共知的一般感受,而且要揭示出生活中更深刻的哲理,把读者引入人生的最高境界。

一首诗歌要开掘的深,就需要对生活感受的深。只有感受的深,才能跳出对生活一般化的理解和认识,以诗人独特的感受捕捉生活中最本质的因素,最有时代意义的认知,深入开掘下去,最后开掘出题材中最本质、最关键、最能说明问题的思想。

已故现代诗人郭小川遗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他在题材的开掘上为现代诗歌史创造了不少的范例。例如《团泊洼的秋天》,作者写这首诗时,当时的政治气候左思潮还猖狂横行,但诗人通过对生活深刻的观察,他已敏锐的预见到一场阶级大搏斗即将来临,他以自己奔放的激情,写出了全国亿万人民心海深处的剧烈思想活动。诗中写道“听听人们的胸口吧,其中也有闹市一样嘈杂。谁的心灵深处,没有奔腾的千军万马!谁的大小动脉里,没有炽热的鲜血流淌哗哗!”如果诗人对当时那种尖锐复杂的生活斗争,没有切身的感受、痛楚的遭遇,怎会有如此动人的激情,又怎会有如此响若金石的语言?

上述例证,很能说明站得高、看得远,对生活认识得深、对题材开掘得深的一个生动事实。《团泊洼的秋天》很深的含义,使题材的开掘、主题的提炼达到了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