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文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裴文中

1929年12月2日下午4点多钟,一个考古发掘小组,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了一个十分完整的头骨,一半在松土中,一半在硬土下。此时天色已晚,洞中光线不足,发掘小组便点上蜡烛继续工作,但一直干到下班时间,头骨仍然没有挖出来。发掘负责人担心将头骨留在野外不安全,坚持要当夜挖出来。就这样,又工作了一段时间,天色变得更黑了,负责人有些着急,就决定用撬棍把它撬出来。

该负责人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其实这个头骨在荒山野地已经有几十万年之久,再多放一夜又有什么关系呢?但当时我心情激动,无论如何也要把它挖出来。”(裴文中《回忆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的发现》)

这个负责人叫做裴文中。头骨撬下来后,让他有些惋惜,因为头骨的一部分被撬碎了。不过,这一撬也让他知道了猿人的头骨竟有十多毫米厚,比现代人的头骨厚得多。

这一撬,让他的名字永载古人类学史册。因为这个头骨的发现,后来被认为是20世纪古人类学界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被国际上称为“古人类全部历史中最有意义、最动人的发现”。

裴文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裴文中

事实上,从1921年8月周口店遗址被发现后,很多考古学家都一直尝试找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1926年,奥地利人师丹斯基曾在龙骨山发掘的化石中,发现了两颗很像是人类的牙齿化石。1927年,瑞典人步林博士发现了一颗人类的牙齿化石。

经过和当时协和医学院解剖系的教授、英籍加拿大人步达生的研究后,认为布林找到的这一枚化石是介乎猿与人之间的原始人类化石,于是就被起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拉丁文为Sinanthropus pekinensis)。为方便起见,他又起了个俗名,叫做“北京人”(Peking Man)。

此后,步达生写了份报告,并携带这颗牙齿,周游世界,与各国的人类学家研究交流。不过,他的推断当时并没有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赞许。许多人认为他根据的材料太少,而得出的结论却过于重大。在这种情况下,发掘出完整的人类化石,就成为证明猿与人之间的“北京人”存在的关键。

裴文中,1904年1月19日,出生于河北省丰南区大新庄镇瓦子庄村的一个清贫的教师家庭,1927年北大毕业、到北京地质调查所工作。1928年,经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同意,他被派往周口店,参加龙骨山古生物化石的发掘工作。

1929年12月6日,裴文中把撬下来的猿人头骨送到北京后,被放在所内陈列馆供人参观,引起极大轰动。此后,在对周口店的发掘中,他又确认旧石器和用火痕迹的存在,为人们研究北京猿人的生活和生存方式提供了考古学重要依据。

裴文中手捧“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裴文中手捧“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目前,根据考古界发掘的证据,我们了解到的北京猿人大体是这样的:用下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上肢与现代人的双手相似,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他们白天采摘果实,猎取野兽,晚上回到龙骨山的山洞里,烤火休息。他们通常几十人结成一群,用简单的语言加上手势交流。他们的寿命普遍很短,大多在14岁前就夭亡了,现在的人和他们相比、人人都算是长生不老了。

1946年时,裴文中加入了九三学社。九三学社是一个以科技工作为主的中上层知识分子为成员的团体,裴文中是其中的重要成员。该社在新中国建国前一直没有固定办公地址。解放后、在毛主席关心下,九三学社有了位于北京西城区西四颁赏胡同的固定地址。为表示对主席的谢忱,学社决定送主席一面放大镜,裴文中就是此事的主要筹办人之一。

1982年9月18日,裴先生在北京病逝。官媒对他给出极高的评价:“裴文中是中国20世纪的科学精英,是地质学界、古人类学界和考古学界的一代宗师,也是卓有成就的文学家、科普作家和教育家,还是文博界的重要领导者。”如去愿裴先生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