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节后月饼打折季”,每年中秋节后,月饼们仿佛从高高在上的“豪华礼品”变身为“甩卖清仓品”,打折打到怀疑人生。想想那些曾经被高价包装得光鲜亮丽的礼盒,现在被堆在超市一角,打着1-2折的标签,被匆匆路过的顾客顺手捡回家。这场“月饼大逃亡”背后,其实折射了很多让人深思的现实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来看看这剩下的月饼都去哪了?打折清仓是最直接的办法,你要是心急,可能还能以不到原价一半的价格把一堆散装月饼扛回家。不过你可能不知道,有些卖不出去的月饼,还会返厂重新粉碎,变成其他烘焙产品,甚至用作动物饲料或者有机肥!没想到吧?刚过完节,你桌上的月饼可能转眼就跑去地里当肥料了。听起来有点荒唐,但这就是节令食品市场的“黑科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这种“节后大甩卖”年年上演,但问题从来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个核心矛盾是,月饼作为节令食品,它的销售周期极其短暂,过了中秋,大家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而且还别忘了,月饼这东西有个天然的时间炸弹——保质期不长。趁着还能吃,超市们当然抓紧甩货,1折、2折、打到骨折都不稀奇。消费者呢,也乐得捡个便宜,买回去当茶点或者解馋。商家清库存,消费者淘便宜,双赢看似很美好,但问题来了:如果卖不完怎么办?这也是不少厂家头疼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些大厂选择把未售出的月饼原材料回收再利用。比如说莲蓉、豆沙这些常用的馅料,可以被“重生”到其他糕点中。这不免让人思考,那些高档月饼的身份到底值多少钱?难道你高价买的只是外包装,内里不过是廉价原料的“再循环”?当然,这也不完全是坏事,毕竟资源再利用也是一种环保的方式。不过要是这些月饼最终变成了猪饲料或者肥料,恐怕很多人心里都得翻个白眼:“我吃的是月饼,猪吃的也是月饼?”这是节后月饼处理的一大现实,也是整个食品行业面对的尴尬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话说回来,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供需错配。每年中秋,月饼的生产数量动辄就是几百万、上亿,市场上到处是各种各样的月饼——传统的、创新的、奇葩口味的,还有那些用豪华包装装点门面的“送礼专用月饼”。但你想想看,一年就这么几天,谁家能天天吃月饼啊?从中秋节前的疯狂造势到节后的无人问津,这种过山车式的市场表现其实就是供大于求的典型反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让人无奈的是,一边是节后月饼打折打到吐血,一边却是节日期间的疯狂涨价。那些花里胡哨的礼盒包装,把月饼从原本几块钱的普通点心,硬是抬到几百甚至上千元的“天价礼品”行列。这种畸形的“月饼经济”,不但让消费者觉得不值,还让整个市场充斥着一种浮躁的“送礼文化”。可一过节,这些“珍贵”的月饼立马贬值,打折、清仓、返厂,仿佛一夜之间从天上掉到地上。这难道不就是一种讽刺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商家和厂家来说,月饼如何处理确实是个头疼事。朱丹蓬的分析也指出了问题的核心:规范化、专业化和品牌化。这背后其实反映了整个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问题。如何让月饼不再成为节后“烫手山芋”?一方面得从生产源头下手,合理控制产量,减少浪费。另一方面,还需要消费者对“送礼文化”有个理性认知,不要再一味追求那些天价礼盒。中秋是个团圆的节日,月饼只是其中的象征,没必要搞得那么奢华铺张。说到底,还是要回归到月饼本身的价值,而不是被过度包装绑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小编想问:你有没有趁打折买过节后的月饼?面对这些被当成“肥料”的节令食品,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