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在中国人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在几十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肉类蛋白质的消费增多。然而有研究表明,肉类饮食增多或给中国人带来额外的医疗支出。

数据显示,到 2030 年,由于饮食结构转向更多的动物产品,中国居民在医疗服务方面的支出预计将增加近 1000 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究人员发现,在1992年至2021年期间,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其特征是从主要以谷物为基础的饮食转向更多的动物产品。这一趋势也反映在全球,预计未来几十年只会持续下去。

中国科学院和华中师范大学的团队写道:“随着中国人口向高蛋白、高脂肪饮食结构转变,到2030年,食源性个人医疗支出将增加 952.8 亿元。”

事实上,与食品相关的人均医疗支出预计将下降,但国家财政和总医疗支出预计将分别增加 187.6 亿元和 176.7 亿元。

尽管人均肉类消费量还远落后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肉类消费市场,且每年的消费速度还在不断上升。

预计随着肉类饮食的占比增多,到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约70%,在儿童青少年中约为30%。在1992年, 中国成人超重肥胖率仅为20%,而2018年就增加到了51%,这意味着我国肥胖增长率非常惊人。

从地域层面看,城市地区超重和肥胖患病率高于农村地区,但近年来,农村地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在迅速上升,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食源性医疗支出的增加不仅是因为肉类消费,还因为个人摄入谷物(包括谷类、豆类和土豆)的减少,这种转变反映在全球范围内。研究表明,全球 26% 的可预防死亡归因于不良饮食,吸烟过量等其他风险因素。

该研究团队表示,与《中国膳食指南2022》推荐的均衡饮食模式相比,中国饮食结构表现出谷物摄入量有限、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牲畜和肉类摄入量过大等问题。如果国人的饮食继续朝着少吃谷物、多吃油和肉发展,那么将导致疾病负担增加,从而增加医疗支出。

因此总的来看,在中国医疗体系发展和改革的背景下,将肥胖防控纳入日常工作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