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龙山文化总绕不开城子崖,位于济南章丘区龙山街道的城子崖遗址是龙山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自1928年第一次被发现,城子崖遗址历经3期发掘,使得龙山文化不断丰富,成为济南乃至山东的文化名片,在黄河畔熠熠闪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黑如漆、亮如镜、薄如壳、硬如瓷,形容的便是蛋壳黑陶,它代表了4000多年前最高的制陶工艺。”9月12日,虫鸣吱吱,初秋的城子崖遗址博物馆随日出醒来,馆内刚对展厅文物完成每日安全检查的馆长张宗国,开始了他18年来坚持的讲解工作,“只有一遍遍讲,一次次丰富,龙山文化才能被更多人听到、记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黑陶是城子崖遗址出土的最具代表性的文物遗存,也是龙山文化的典型特征。”面对一件件精美的黑陶文物,张宗国语气愈发坚定,“1930年代首次试掘发现,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龙山文化有力推翻了当时盛行的用红陶文化体系加以佐证的‘中国文化西来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中国独立自主发现并发掘的第一个史前遗址,城子崖遗址“一醒惊天下”。

时间来到20世纪90年代,第二次探掘取得更为人振奋的收获——城子崖实际是三座城址互相叠压,在时间轴上依次为夏朝以前的龙山文化层,夏商时期的岳石文化城,以及周朝的灰陶文化城。这意味着自距今约8000年前的西河遗址开始,后李、北辛、大汶口、龙山、岳石文化直续发展,在距今4400-3800年,龙山文化兴盛于黄河中下游,推动黄河流域首次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文化局面。

“在城子崖周边,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我们的文化一直从后李文化延续到以东平陵城为代表的汉朝时期未曾停止,有力证明了在黄河流域中国文明一脉相承。龙山文化是黄河文化的主根系和直根系。”对于张宗国,在城子崖博物馆当馆长,保护研究龙山文化与保护弘扬黄河文化可以说是同一件事。

城子崖遗址被誉为中国“考古圣地”。与从一块陶片到“考古圣地”相似,张宗国和龙山文化的缘分也是从一块陶片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9年,高中时期的张宗国第一次参观城子崖遗址博物馆便被其中蕴含的文明起源所震撼。那时随手捡起的黑陶片,他至今仍珍藏。

博物馆是1994年开馆,1999年时人气比较旺。2006年张宗国到博物馆工作时,博物馆已经失去了原来的风采,各类设施都已陈旧,仅有一半展馆正常展出。

“没想到上班第一天干的竟是拔草的活,半人高的草一拔就是20天。”追忆艰苦岁月,他更像是自我打趣,“周边除了漫坡的庄稼,就只能从南边的老济青线看一些人气。”“没有自来水,冬天有时从水瓮中敲出些冰来烧水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博物馆的日子,是从2013年好起来的,这一年城子崖博物馆完成提升改造,并在随后进行周边环境提升,开展城子崖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这座形如展翅欲飞的玄鸟般的仿古城堡焕发生机,搭配讲解机器人、二维码、影像视频、全息讲解,得以充实展示章丘这片土地上9000年灿烂的历史文化。

2023年,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学者、游客达20万人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博物馆人气攀升的同时,最近关于龙山文化的一个好消息令张宗国喜出望外。2024年秋季学期,改版后的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全国统编教材,用了将近一页的篇幅介绍了大汶口文化(章丘焦家遗址)和龙山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此为契机,博物馆策划推出“跟着教科书去旅行”研学活动,秉承在体验和行走中更能记牢历史的理念,张宗国谋划继续丰富“城子崖研学”系列活动,迄今为止已研发四个课程,去年接待300多团次研学活动,总计约4万人。

“培养文化自信是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的基础。”张宗国说。不仅如此,博物馆还与黄河流域九省(区)开展线上线下联动,邀请海外华裔前来访古寻今,让黄河文化主根系扎得更深、更牢。

(大众新闻记者 胡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