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版

2024年修订版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仍然保留了儿歌《家》,与之前的版本没有变动:

蓝天是白云的家,

树林是小鸟的家,

小河是鱼儿的家,

泥土是种子的家。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本篇的来源脚注标明为:本文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师大版

之前,我们曾经认为《家》的最早原型是发表于《小朋友》杂志1979年第10期的由樊发稼创作的《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看看樊发稼版的《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蓝色的大海,

是鱼儿的家。

黑色的云朵,

是大雨的家。

深深的地下,

是石油的家。

密密的森林,

是蘑菇的家。

小朋友,到动物园玩儿,

可别忘了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比樊发稼这个版本更早地在两个概念之间建立“家”的关系,至少在创意上,樊发稼的这首儿歌,应该说开启了这种诗意的核心密钥。

但是,遗憾的是,樊发稼的这首儿歌,没有后来课本里的《家》的核心语词,也就是第一句里的“天空”的比兴。

所以,笔者之前在溯源的时候,总觉得这首儿歌《家》在不断演化的过程中,总是缺少了几个环节,难以看出它们的连续流畅的进化史。就像猴子到人类的进化进程中,如果缺少了猿人的环节,那么,这个进化链显然是不完整的。

近日笔者又有所发现,在《家》的进化演变过程中,找到了中间的过渡作品,这样使得过去卡顿的儿歌进化流程,至少变得流畅丝滑得多了。

这个新发现,就是找到了《看图说话》1982年第2期刊发在封底的儿歌《大家都有家》,作者署名沈芸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诗如下:

大家都有家

辽阔的天空,

是星星的家。

蓝色的海洋,

是鱼儿的家。

深深的地下,

是石油的家。

黑色的云朵

是大雨的家。

茂密的森林

是大象的家。

他家你家和我家,

大家有一个家。

小朋友,放了学,

快快回到家。

这首儿歌里面有部分内容与樊发稼版本完全相同,显然是从樊发稼版本里脱胎过来的,但是作者在这首儿歌里也有所发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句,“辽阔的天空,是星星的家”,可以视着日后课文中第一句“蓝天是白云的家”的源头,“茂密的森林是大象的家”也可以看成是课文中“树林是小鸟的家”的原形,“蓝色的海洋,是鱼儿的家”可以看成是课文第三句“小河是鱼儿的家”的来源,“深深的地下,是石油的家”也能够看成是演化出了课文的第四句“泥土是种子的家”。

最后两句“他家你家和我家,大家有一个家”,较樊发稼版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升化,将自然体系里的“家”的关系,转化到人类的社会中来,直接启发创作了目前课文里的最后两句点题金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种版本的《大家都有家》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 《看图说话》中冠名沈芸芳的版本,是一个重要的过渡版本,它在樊发稼的原诗的基础上,有所递进,有所提高,尤其是结尾的部分,从自然维度中的家的隶属关系,想到家国关系,为诗歌圈定了一个原诗没有在结尾升格成一个制高点的定音符。

虽然沈芸芳的版本只能说是樊发稼原版的改写,但不能否认作者在改写中有她的发挥与引申。

那么,沈芸芳是什么身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查了一下,在1998年11月出版的《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杨浦卷》(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中曾经收录了一篇署名沈芸芳撰写的报道《一切为了孩子——两次荣获全国幼教先进区纪实》,介绍了上海杨浦区教育局幼教科的先进事迹,我们大体可以看出,沈芸芳当时供职在杨浦区教育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可以说明沈芸芳从事的职业与幼教工作有关联,所以,她在《看图说话》上发表了一首模仿孩童口吻的儿歌,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遗憾的是,这首诗歌原创的成色不足,无法掩盖樊发稼原作在构思上的开创先河之功。

但经过沈芸芳如此一番画龙点睛的操作,《大家都有家》已经具备了进入教材的资质。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1988年1月,由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第1册 (适合五年制一年级第一学期阅读)》一书就收录了这首沈芸芳版的儿歌《大家都有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面的内容完全一样,只是沈芸芳版的最后四句:

他家你家和我家,

大家有一个家。

小朋友,放了学,

快快回到家。

换成了:

伟大的祖国,

是我们的家。

至此,樊发稼版的《家》经沈芸芳之手之后,变成了《大家都有家》,后又在1988年的语文课外阅读读物里出现了后来课文里的最靓眼的主题:伟大的祖国,是我们的家。

这样,课本里的《家》的构思与立意,已经基本水落石出,横空出世了。

到了1991年7月,浙江教育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试用)——语文·思想品德(第一册)》的第四课《家》中,已经出现了与现在课文完全一样的句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蓝天是白云的家,

大海是鱼儿的家,

青山是大树的家,

祖国是我们的家。

至此,目前课本里的《家》的基本形貌已经呼之欲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可以看出,《家》的最早雏形出现在樊发稼的版本中,之后经过各种有名与无名的高手,不断润饰与增饰,终于形成了目前课本里一气呵成、诗意均匀、天人合一、格调高昂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