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4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上,湖南省衡南县两家本土企业生产的土枇杷蜜饯、野枇杷茶被评为金奖产品。这两类生长于“红色沙漠”中的“致富果”正是该县近年来加快推动土枇杷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结晶。

红色沙漠”长出致富绿洲

站在衡南县松江镇凉市村的土枇杷种植基地,放眼望去,枝繁叶茂的土枇杷树层层叠叠密布在紫色页岩上,一簇簇青色果子挂满了枝头。但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秃岭。

衡南县处于衡邵干旱走廊,林地面积191.85万亩,其中紫色页岩面积60.38万亩。紫色页岩山地因岩石裸露、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被称为“红色沙漠”,是造林绿化难啃的“硬骨头”。

咬定目标不松劲,迎难而上向绿行。土枇杷,学名粗糠,是衡南当地的乡土树种。近年来,衡南县组建了紫色页岩“裸露”山地造林技术攻关团队,开展树种筛选和生态适应性试验。试验发现,乡土树种土枇杷具有根系发达、穿透力强和耐干旱、耐贫瘠的特性,非常适合作为紫色页岩改良和绿化的先锋树种。原本不起眼的土枇杷树逐渐成了扮靓“红色沙漠”、发展“绿色经济”的“顶梁柱”。

让“好果子”富了百姓的“钱袋子”

“咱们当地老百姓常用土枇杷鲜果煮稀饭、熬绿豆汤,干果泡水或煮水喝,能止咳化痰、降火润喉。”衡南县林业局总工程师马华元对土枇杷果的作用如数家珍。科学研究表明,土枇杷果具备较高的食、药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凉市村位于紫色页岩地带,曾经因为生态资源贫瘠,乡村产业发展较为滞后。近年来,通过“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土枇杷产业,种植土枇杷4000多亩,成了远近闻名的“土枇杷村”。

“村里的合作社吸纳了300余农户参与,去年发放村民劳务工资达90余万元,既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又保障了村民增加收入。”凉市村党总支书记李俊宏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种植是基础,苗木是关键。衡南县林业局主要负责人廖红平说:“我们在省林科院的指导下高标准建设了土枇杷良种苗木繁育基地,为土枇杷造林扩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力争三年内实现土枇杷造林面积达到10万亩,培育壮大5个特色乡镇、50个重点村。”

走进衡南县茶市镇何祠村李亚组,村民们的房前屋后都栽满了土枇杷树,金黄的果实缀满枝头。

“今年我家的土枇杷产量预计能达到2000多斤,会有一万多块钱收入。现在土枇杷是我们村的‘镇村之宝’啦!”村民胡思虎掩饰不住自己的喜悦和希望。

“公司免费提供树苗和技术指导,果子采摘后按市场价包收购。”作为村里土枇杷产业的带头人,湖南金炫山岳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胡俊斌说,今年是个大丰收年,原材料不用愁了,生产线可以满负荷跑起来了。

“小产业”有“大作为”。目前,衡南县已形成了完整的土枇杷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土枇杷成片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主要分布在11个乡镇36个村,深加工企业有7家。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县土枇杷产品销售额达1亿元。

依靠科技加持,土枇杷将成为“健康新宠”。为充分挖掘土枇杷价值,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科技支撑与产业建设的同频共振。去年,衡南县政府与湖南中医药研究院签订了土枇杷综合利用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靶向土枇杷的食、药用价值,谋划将土枇杷产业打造成衡南中医药与健康产业的支柱。目前,已完成制定省级层面关于粗糠果的中药材和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政策支持,土枇杷走出致富路

产业撑起县域经济,特色撑起产业发展。近年来,衡南县委、县政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支持土枇杷特色产业发展。当地成立了高规格的土枇杷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针对土枇杷的产业发展,衡南县也出台了实施意见、行动方案、工作指南等政策措施,让紫色页岩既有“好风景”,更有“好钱景”。

“我县坚持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参与’为原则,全力推动土枇杷等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带动广大群众通过就业、产业增收致富,让曾经的石漠化荒山蝶变成助力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衡南县委书记许达提到。

如今,土枇杷果走出了“深闺”,吸引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红色沙漠”里也闯出了一条“绿富美”的新路子。

来源:衡南县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