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6月17日,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在亚洲东方的上空升起,巨大的爆炸声引发美苏两国高层震动,情报部门随即开始了调查间谍泄密事件的血雨腥风。
但是他们都未发现资料泄密的证据,中国如何搞出氢弹一直令世界探究不已。直到1988年,美国才得知中国氢弹的成功竟然是因为一位从未出过国的“国产土专家”于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敏,成长于河北省宁河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少时的于敏,目睹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天津沦陷,祖国山河破碎;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美国在日本投放了第一颗原子弹,其毁灭性的破坏力让他震撼不已。
于敏意识到要让中华民族不再受欺凌侵略,让新中国在世界有一席之地,中国人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武器。于是,他毅然决定转入北大物理系,开始了理论物理的学习研究。
他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地学习,最终凭着绝对的物理直觉和艰苦卓绝的努力,成功取得北大硕士学位。他在数学上表现出无与伦比的优秀,以数学满分的成绩惊艳了当时北大数学系的所有人。
1961年,34岁的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初展头角,发表了多篇重量级论文。此时,钱三强与他的一次秘密谈话,改变了他的科研道路,他开始了长达28年的隐姓埋名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彼时,国际形势剧变,美国、苏联等大国相继研制成功氢弹,我国面临的国际安全形势异常严峻。而对于氢弹的研究,国际上的拥核大国更是将之作为绝对的国家安全机密。
在氢弹的研究探索中,于敏几乎是从零开始。他带领科研团队用一根根铅笔、一摞摞演算纸,愚公移山一样搬开了挡在氢弹研究路上的重重障碍,最终研究出了世界上唯二的氢弹结构:于敏构型。与美国T-U 构型相比,于敏构型设计更加巧妙,更利于维护,首爆体型更小,更有利作战。
在当时学术封锁、理论绝对空白、工业水平严重落后的情况下,氢弹的研究何其艰难!从理论研究到设计制造再到爆炸试验都是从一无所有开始。
其中,进行氢弹理论研究需要大量的计算,而当时国内的计算能力十分落后。全国只有一台电子管计算机,95%的时间要用于原子弹研究的计算,只有5%的时间能用于氢弹研究,还通常是深夜。
于敏和他的团队为了抢时间,提高计算速度,在不能使用计算机的时候,就用原始的算盘和计算尺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计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验证数据,团队要进行氢弹原理试验。他们选择在青藏高原上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戈壁滩无人区进行了多次试验。
为了保证数据准确,于敏克服强烈的高原反应,凡事亲力亲为。他顶着剧烈的头痛,缺氧的气闷,半夜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慢慢攀上100多米高的铁塔,检查和校正测试设施。
数十年间,于敏的妻子和孩子从不知道他的工作是什么,不知道他多年如一日的鞠躬尽瘁、熬灯苦守为得什么。
直至 21年后的1988 年,于敏的名字解密,他的家人才知道他从事的是多么机密、多么重要的工作!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的时间,是美国的37%、苏联的43%,中国的速度为世界之最。无数科学家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平抢出的时间,为新中国的成长和发展争取了时间和空间。
山记得我、海记得我,祖国不会忘记我。正是有着一批批像于敏一样隐姓埋名,将一生贡献给祖国,为国铸重器的老一辈科学家,中国才能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才能走向伟大复兴之路。
正是因为如此,蘑菇云才不会在世界东方的上空重新升起。读者朋友们,今天的我们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仍然紧密相连,没有大国崛起,何来小民尊严,你是这样认为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