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院士海报加入科普大餐

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于9月15日至25日在各地集中开展,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广州院士活动中心、广东新快报社联合策划、精心设计推出的手绘院士海报已正式上线广州各大地铁站、公交站。手绘院士海报以广州地区20多位院士的个人经历、创新历程、攻克难关、取得成果作为蓝本,从中能够直观、立体、全面感受多位在穗院士的风采。

本次投放采用“地铁+公交”模式,上线的地铁站点包括东山口、公园前、纪念堂、番禺广场、珠江新城等,公交站点包括万胜围站、师大暨大站、市政务服务中心站等,本次投放将持续1个月。

穿梭于城市的脉络之中,在欣赏这些海报的同时,也别忘了,可以拿起您的手机或相机,记录下这份不期而遇的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坐标:越秀区

“科学确如院士所说是令人激动的”

王女士带着孩子刚踏进地铁纪念堂站,目之所及是唐本忠院士的画像。他们停下脚步,细细观看,王女士弯下腰,手指指向画像下方的文字,一字一句带着孩子念出:“科学没有那么闷,科学是令人激动的。”

提到自己的孩子,王女士的眼中充满了骄傲。她说自己孩子今年4岁,平常喜欢玩魔方、绘本、重力小车等益智玩具,孩子能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乐此不疲。而且他特别喜欢提问,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自己也很喜欢陪他一起玩,看着他思考的样子,王女士觉得特别幸福。

回想起上一次带孩子去科技馆的经历,王女士说,“他当时兴奋得不得了,每个展品都要仔细研究一番,问个不停。”这让王女士更加坚信:“科学,确实是令人激动的,它有能力点燃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梦想之火。”

而对于这些在科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院士们,王女士表示自己有着天然的敬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推动了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无尽的福祉,是我和孩子学习的榜样。”

王女士认为这种形式的科学教育将院士的科研经历化作生动的故事和形象,寓教于乐,能够激发孩子内心深处对科学的无限好奇与向往。“科学教育也不再是一次参观或学习,而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冒险,一场关于知识、梦想与成长的旅程。”她说。

来自江西的小吴特意请了年假来广州旅游。在众多旅游景点中,他选择了东山口。

在地铁东山口站看到计亮年院士的画像后,小吴感觉特别新奇。广州以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的科普形式,让他大开眼界,不禁坦言:“这样的科普教育,我还是头一次见。”

小吴说自己从小到大也见过很多科普形式,比如有隐藏着高科技的互动展览;通过AR技术让人身临其境地探索宇宙奥秘;或是设有创意十足的科学角,用趣味横生的实验装置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等等,但“院士变成画像”展览出来确实令他惊喜。

小吴认为,这让他深感广州在科普教育中的用心与创意,这不仅让他对科学知识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更让他对这座城市的教育理念和文化底蕴刮目相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坐标:番禺区

与画像对望仿佛进行一场跨越空间的对话

站在地铁番禺广场站这个人来人往的交通枢纽,徐伯的目光穿透了画像,仿佛在与苏国辉院士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对于他那句“要学会如同海绵一样汲取周围的新鲜事物”,徐伯觉得深有感触。今年74岁的他已退休在家,但他心中的热情与求知欲却从未减退。

“为了充实自己,我每天至少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来阅读,最喜欢读科普读物和历史典籍,有时候还会看看报纸。”徐伯伸出手指比画了两下。

不仅如此,徐伯偶尔还会拍拍照,用相机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并在网络上分享给远方的亲友。在老年大学的课堂上,徐伯说自己乐于做那个“最认真听讲、最积极提问”的学生。

苏国辉院士的话也让他意识到,即便人生暮年,也依然可以是一个不断学习与成长的过程。“我也要活得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与智慧,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有着相同想法的还有小宁,她说自己曾在网上看到过苏国辉院士的研究成果——服用枸杞缓解“emo”负面情绪,“有一次情绪低落的时候还自己试了试,好像真的有用。”小宁笑了笑。因此在地铁站看到苏院士觉得“格外亲切”,受此启发,小宁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学习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未来的每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坐标:南沙区

从院士身上感受到科技进步的力量

记者在南沙区蕉门地铁站遇到了钟先生,他表示自己曾经在地铁站“偶然看到过其他院士”,如今又遇见杜如虚院士,他笑言这“偶然”之中蕴含着必然,让他与这些做出非凡成就的院士们屡屡相逢。

谈及杜院士的那句“智能精准,用制造改变生活与生命”,钟先生眼中闪烁着钦佩与期待。在钟先生看来,当下热门的人工智能正是对人类生活方式乃至生命质量的深刻重塑。“就个人而言,它让生产更加高效精准,产品更加贴合人们需求与期待,极大提升了生活质量,我们都是科技与生活日益创新发展的见证者。”

在钟先生印象里,院士画传“每年都有一次更新”,而杜院士的理念让他深刻感受到,科技进步的力量在于其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善人类的生活状况,延长生命的广度与深度,他期待着未来能有更多院士海报的陆续展出。

坐标:花都区

“优秀榜样应当多通过这种方式为大家所了解”

地铁花都广场站是广东培正学院学生凯涛返校的必经地铁站之一,这次他偶尔目睹了手绘院士海报上画,感觉非常耳目一新。凯涛说,“这张海报的背景与色彩是淡淡的蓝色,给人一种宁静清新的观感,而这张海报一眼看过去最醒目。姚开泰院士海报中硕大的‘克癌攻坚,传递健康希望’的标题,即便是匆匆赶路没时间注意海报的行人,在看到海报的时候都能第一时间明白这张海报想要表达的意义。”

凯涛认为,“这些公益海报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优秀榜样的存在,这些优秀榜样也应当为大家所了解。而且公益海报也是一种人文关怀,尤其在遍地的商业广告之间更显得是一淌清流。”

“姚院士的话,‘做科研都要很钻,知识是要靠自己获取的。’应该就是他科研精神最真实的写照,看完海报了解了院士的贡献及成就之后,在我心中科学家形象变得更加立体、更加可敬了。”凯涛说。

科技工作者说:

“院士对科学的执着和奉献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

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谢先德从事系统矿物学研究。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广东省矿物物理与材料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主任朱建喜是谢院士在2000年招收的关门弟子。朱建喜专注于矿物应用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链条,深耕矿物学界20余年。

他聊到自己印象中的谢先德院士,“谢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全身心地投入矿物科学研究工作,近九十的高龄,仍笔耕不辍,每年都有新的专著或论文成果发表,这种对科学的执着和奉献精神非常值得青年科技工作者学习。”

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本忠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和先进功能材料研究。在广东省大湾区华南理工大学聚集诱导发光高等研究院研发总监龚晚君博士眼中,唐本忠院士是一位浑身充满精力,永远站在科研第一线的老师。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志明受华南理工大学及唐本忠院士委派任聚集诱导发光高等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他说,“唐本忠院士是一位对工作充满热情和极为乐观的人,他既是灯塔式的导师,在我们困惑时指明方向;他又是一团火焰,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更是一名劳模,几乎把所有的时间用来工作,享受不断迎接挑战的快乐。”

王志明提到,唐老师对科学教育和学生培养总是奋斗在一线。“每次遇到课题难点和反常的科研现象,唐老师都会鼓励我们去大胆怀疑,仔细求证,既不要惧怕权威,又要谨慎细致,甚至每次深入讨论完都恨不得直冲向实验室,去完成自己Nature、Science的工作。”

王志明说,“还有,唐老师对于工作的热爱真是到了痴迷的程度,有次他问秘书为什么日程中有三天没有安排课题讨论,秘书只能含蓄地告诉他那几天是春节,他则是直接说他没有问题、也不需要休息,他爱人则是直接告诉他,是没有人愿意那几天还在工作,除了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采写:新快报记者 毛毛雨 陈慕媛 麦婉诗

摄影:新快报记者 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