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13日,中日两军在上海因为“虹桥机场事件”展开交锋,淞沪会战爆发。

这次战役不同于以往,以往中日数次交手,中国军队几乎都是防守反击,但这次不同,中国军队从一开始就展开了狂攻,前仆后继,不畏牺牲,决不后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因为,国民政府投入了一切能够投入的精锐部队,力争趁日军立足未稳予敌以重创。陆军有张治中麾下的黄埔系中央军——刚刚整训完毕的四个德械师、教导总队,陈诚的土木系中央军——十八军,刚从陕北撤下来的胡宗南黄埔系第一军,以及税警总团等。

再看看参战的一大串将星的名字:张治中、 陈诚、宋希濂、夏楚中、罗卓英、黄维、胡琏、薛岳、王耀武、孙立人、俞济时、王敬久、孙元良、胡宗南、杜聿明、张灵甫等等。

刚组建的中国空军也冒险出动,不光轰炸日军地面目标,世界一流的王牌飞行员高志航、刘粹刚还多次与强势的日本空军进行空中格斗,取得了难得的胜绩,掩护了地面部队,可以说这次会战基本上将当时中国的家底全用上了。

在决心与勇气占优、人数也占优的国军的进攻之下,自视甚高、武器装备全面占优的日军,在开战一个月后依然只能采取守势。但是,国军也无法彻底攻破日军防线。这倒不是国军表现不够好,而是对手太强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来说,日军的防御工事修得很不错,全为钢筋混凝土筑造,以国军缺乏重武器的火力配置,着实难以破开日军的乌龟壳。要知道,即便国军装备最好的德械师,按照欧洲和日军的标准也只能勉强算作轻装师,离日军师团平均配备近百门重炮的标准相差太远。

其次,国军的海陆空三军协同作战能力差日军太多。海陆空三军从未合练过,基本上就是各打各的,缺乏统一指挥和调动,战斗力自然发挥不出来。

最后再看日军的单兵素质非常高。别看日本人矮小,“二战” 时的日本兵平均身高大概只有一米六,但日本人的营养跟得上,身体壮实,受过严苛正规的射击、拼刺训练,所以日军有一流的战斗技巧——枪法精准、擅长刺刀格斗。

倭寇的文化素质也不错,当时日本小学教育的普及率近百分之百,所以日军有很高的战术素养,完美执行命令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当时日军的战斗力,英国人给的评价是:装备B级,战术水平A级,单兵射击技术A级。

李宗仁也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日本陆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可说举世罕有其匹。

与营养良好,普遍接受过初等教育的日军相比,国军不仅营养不良(吃不饱),体力和耐力差,而且九成以上士兵是文盲,曾亲历战争的历史学家黄仁宇用“状似白痴”来形容其文盲程度,所以不论是对技术装备的掌握和运用还是对战术的理解和配合,中日两国的士兵均不可能在一条水平线上。

由于国军普通士兵的战斗力不佳,因此相对文化素质较高的中下级军官才是国军战斗力的核心。在一线战斗中,战斗力主要依赖于中下级军官的临阵指挥和牺牲精神。

换而言之,评价国军是否为精锐之师的标准,主要就是中下级军官的教育背景和实战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动员能力。由于日军的负隅顽抗,为其援军争取了时间。第三、六、九、十一、十三、十六、十八师团,第五师团一部相继投入战斗。

日军虽是在战役开始后才进行兵力调动,却很快在上海完成了陆海空三军高达30万人的部队集结。要知道这些部队分别来自中国东北、华北、台湾,朝鲜甚至日本本土。

与日军超强的战斗动员能力相比,国军的运兵能力就差远了。中国铁路、公路包括航道的运输能力都太小,兵力根本无法一次性地调上来。

在这种运输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很多部队甚至是同一支部队都被迫拆分,有的坐车,有的步行,迫不得已形成了兵家所忌的“添油战术”——军队只能是梯次投入战斗,编制混乱,缺乏统一领导,各自为战,兵力和火力不能集中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别看战后国民政府号称有七十万军队投入了淞沪会战,但真正有效投入的军队远未达到七十万。所以完全可以认为,日军在上海的兵力并未处于下风。

日方不仅兵力不吃亏,还可以依靠其优势空军以及停泊在黄浦江上的舰载大炮,支援其陆战部队的作战。中国军队被迫在日军的空中优势火力和重型武器压迫下与敌对抗。

日本空军的轰炸机以及海军的舰炮毫无顾忌地向中国军队阵地成吨成吨地倾泻着钢铁和炸药,战斗进入最惨烈焦灼的状态。在争夺最为激烈时,一个连上去十分钟就全部阵亡,一个师扔进去几小时就没了,淞沪战场就像一个巨大的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

国军牺牲的壮烈程度,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上,没有前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的中央军精锐损失惨重,班、排、连、团的基层骨干损失大半,这些人都是打了很多年仗的职业军官。

大量中下级军官的牺牲,令部队的战斗力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元气。在中国驻印远征军未成军之前,国军面对日军时多缺乏战而胜之的底气,也不是毫无理由的。

中央军的巨大牺牲,令蒋介石很心痛,但也很欣慰。因为他独揽军政大权的十年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令出如山。

调令所到之处,原本习惯于为一己私利而各自打小算盘的军阀们——粤军、桂军、湘军、川军、滇军、被改编的东北军,居然不讲条件,不提困难,不远万水千山,杀向了淞沪战场。

如川军杨森的二十军,徒步、乘船、坐车,花了整整一个月,终于在10月初赶到上海,没有休整就直接投入战斗中。

就这么一支穿着草鞋,装备低劣,身无长物,又刚刚经过长途跋涉的贏弱之师,竟然以伤亡七千人的代价与日寇激战了七昼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无数国军闻义赴难,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即便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但现实情况是,国军在经过头两个月的狂攻之后,不仅被迫由攻转守,且渐渐抵挡不住日军的攻势。最终被迫撤出战场。

此役中国军队伤亡三十余万,团以下军官半数殉国,但也迫使凶悍的、野蛮的、世界一流的日军付出近九万精锐伤亡的惨痛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役中国跟敌人耗掉了三个月的时间,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三个月解决中国”的计划,为从上海等地内迁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坚持长期抗战争取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