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中原野战军攻占了一小县城,竟直接决定淮海战役走势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爆发,我军参战部队为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其中华东野战军是主力,中原野战军人数较少,主要起协同作用。但是中原野战军看似不起眼的一个军事行动,却直接决定了整个淮海战役的走向,具有决定意义。中野攻下的这个小县城,叫做宿县,位于安徽省北部,是徐蚌铁路的一个重要站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12日,宿县大捷,不仅仅是消灭了12000敌军这样的贡献,最关键的是我们拿下了铁路线。在淮海战役的大战略中,由于宿县被攻下,南北铁路干线直接被切断,相当于失去了大动脉,整个局势犹如一潭死水。国军沿铁路线摆开的一字长蛇阵被分为三块不能联系,若徐州主力南下,则歼灭黄百韬七兵团无压力;若徐州主力不动,则可实际切断徐州补给线,威胁徐州侧后,使徐州国军不敢全力援救7兵团,同时为歼灭7兵团后下一步战役争取战场主动。由此可见,一个看着不起眼的小县城,竟有如此之大的战略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占领宿县就切断了徐蚌线铁路,徐州四个兵团也就失去了快速向南后撤的能力。徒步撤退时,各部队必须交替掩护,随时展开阻击战,否则敌军可以在侧后追击开火,予取予求,直至天堑。中野占领宿县是导致徐州集团被包围的关键。如果徐州集团围剿中野,华野将无后顾之忧,必然全力歼灭黄百韬,随后驰援中野围攻徐州集团。棋走到这一步,国军已陷入战略上的绝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中野刘邓二位首长的战争经验和指挥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打宿县是淮海战役的点睛之笔。对于淮海第二阶段的作战目标,华野认为即吃掉七兵团后,将徐东国军包围吃掉,跟豫东第二阶段是一模一样。小淮海到大淮海的转变,其实也是中原野战军争取来的,黄维12兵团从西侧推进,步步逼近,摆在中野面前的有三个选择,第一死守国军三个兵团(不计徐州)的攻击,直到华野消灭徐州国军;第二机动跳出徐南地区,另寻战机;第三让中央改变战略,将战线拉到徐南歼敌,孤立北面的徐州集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中央同意了中野的请求,也就是第三种选择,将战役重心放在徐南,中野围黄维,华野阻援与监视徐州,这才是小淮海到大淮海转折,国军已无战略选择了!杜聿明弃或守徐州结果都一样,解放军这一战略完全将徐州孤立了。正是因为实现了小淮海到大淮海的进阶,我军才得以一举拔掉了黄维第12兵团这一巨大的威胁,为日后的南下作战扫除了一个强劲敌手,将淮海战役的战果最大化。华东野战军在淮海战役是决战主力,起到了重锤的作用;而中野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宿县之战就是一个点睛之笔。两大野战军的完美协同,使我们赢得了淮海战役的完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