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两位才女作家以及她们的作品一直被说不尽。一个是张爱玲,另外一个就是萧红。比起活了75岁的张爱玲萧红的生命较为短暂。1942年,萧红病逝时年仅31岁。这位传奇女性一生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留下众多文学经典,不断被后人阅读、赏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莉教授

近日,在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期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的一场名为“名家讲经典”活动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鲁迅文学奖得主张莉,以“写作者如何书写自身”为主题,讲述萧红的传奇人生并解读作为写作者的萧红是如何书写自身的。

张莉对萧红的解读,以萧红的经典散文作品《商市街》为主要线索。1931年,年轻的萧红与萧军在哈尔滨一起生活,他们从欧罗巴旅馆搬到商市街25号,并在那里居住了19个月。为了记录那段难忘的生活,也为了赚取稿费维持生活,1935年,24岁的萧红写下了散文集《商市街》。1936年,《商市街》一经出版便备受欢迎,时至今日,仍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反复阅读。

“将个人经验转化成共同的情感,是写作者重要的品质”

为什么《商市街》深受青年读者喜爱,《商市街》七十多年来拥有如此持久的吸引力?在张莉看来,这部作品写出了一个人面对生活、面对情感和人际的真切感触,面对一切困苦,领受命运带来的一切并将之酿造成了对文学生命的滋养。因为真实,因为真切,因为真诚,也因为诚挚朴素,《商市街》才会拥有动人的文学力量。正是通过《商市街》的书写,萧红得以重新理解自我,理解女性的生活、女性的存在、女性的处境。写完《商市街》后,萧红逐渐突破文学写作中的刻板框架,完成了她生命中的最重要作品《呼兰河传》,留下了跨越时间的文学经典,让“刹那萧红,永在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莉教授

另一方面,萧红写自己的生活时并不自怜自艾,她分身为二,冷静看待曾经的自己,仿佛在写他人。“克制地叙事,记录下那些过往中的点点滴滴,尽管充满了疼痛和不安,但并不让泡沫情绪控制她的文字。这是她与当时诸多散文的不同。《商市街》之所以流传到今天,在于萧红荡涤掉了个人情绪,将个人经验转化成共同的情感,这是写作者重要的品质。”

张莉认为,对生活和人的不同理解使得萧红的作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文学样貌,“萧红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她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不顾影自怜,透过自己的寒凉生活,她切肤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和悲哀,也看到自己作为女性的软弱,但她从这种软弱中生长出了新的自我审视,正是在这样的观看、体察、审视中,她完成了一个作家的自我成长、自我教养”。

“与生俱来的‘天真’之气,日常生活经由她们的文字变得温暖”

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在其所著的《萧红评传》中评价《商市街》,是“萧红所有作品中最有自传性和最有力动人的作品”。张莉认为,《商市街》之所以能够“超越时间与空间存在于世”,因为它是以萧红真实经验写成,某种程度是她的“自画像”。“她写出了自己当年贫困、饥饿的生活状态,毫不避讳,非常坦然,她诚实而率真地把最真实的经历写在纸上,关于贫穷、关于孤独,也关于自身及女性命运的思索”。正是对真实生活的呈现让萧红在纸上重建了女性自我,也使平凡的生活焕发光泽,她使那些不值得写的变成了可写的、有趣的、生机勃勃的,这就是《商市街》的意义。“她写了人们通常觉得不重要的那些经验,那些生活。她记下的生活在另外一个评价体系里面或许是偏僻的,但今天看来却是鲜活而又生动可感的。”

萧红曾经写道:“我懂得的尽是些偏僻的人生。”张莉表示,在萧红看来,那些“偏僻的生活”恰恰很重要。正因为对生命经验中的吃、穿、寒冷、饥饿及孤独的切肤理解,《商市街》得以重建现代散文及非虚构写作的优秀传统,这部作品开启了随笔式、日常化的女性散文写作风格,其后,这也几乎成为现代女性散文的主要样态。张莉结合近日因《我的阿勒泰》受到广泛关注的作家李娟,阐述了女性散文真实自然的特点。“李娟和写《商市街》时的萧红一样,喜欢书写她身在的日常。日常生活经由她们的文字变得温暖、恍惚而令人心生惆怅。其实她们说的也不过是家常话,讲的也都是自然平实之事,但是,却自有一股魔力,那是一种天然的书写本领。”读李娟时会让人不知不觉想起萧红,是因为“她们各有属于自己的纸上原乡,因为她们身上与生俱来的‘天真’之气,那是身在大自然中的‘物我两忘’”。

(十月文艺出版社提供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