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超级乡村研究所 底图来源/黄芪文化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制图@超级乡村研究所 底图来源/黄芪文化园

当代“脆皮”年轻人养生不是一天两天了。

从去年开始,但凡有医院上线“乌梅汤”“养发饮”,基本都会被抢购一空。

今年夏天,不管是大型商超,还是街边便利店,占据货架、冰柜C位的饮料,是红豆薏米水、桂圆水、红枣枸杞水等中式养生水。

最近,中药面包愈发火爆,黄芪养生包、阿胶软欧包、莲芡排湿包……纷纷走进了年轻人的养生清单。

年轻人对中式养生如此热情,大概都是出于对中医“药食同源”理念的信任。

中医在华夏大地应用了数千年,古老的智慧到了如今仍然被世人铭记。广袤的中华疆土上,各种可以入药的植物肆意生长。

比如,在许多中式养生食品里都会用到的黄芪,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干燥根在中医中被广泛使用,用药历史悠久。

图源/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图虫创意

国内黄芪的主要产地基本在北方地区,包括甘肃、内蒙古、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等。在众多产地中,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黄芪尤为出众。

种植在北方地区的黄芪,又被人们称为“北芪”,但浑源县的黄芪可不是普通的“北芪”,它有自己独属的名字——“正北芪”,又因生长在恒山背阴山坡上而得名“恒山黄芪”。

相比其他黄芪,恒山黄芪的皂苷含量在0.16%以上,最高达到0.38%,是《中国药典》标准的3倍多,乃至近10倍,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自宋代起,浑源黄芪就被医家视为上品,他们将其称为“正北芪”。到了清代,浑源黄芪更是进贡朝廷的名贵之物。

浑源县,也早已被誉为“中国黄芪之乡”

浑源县黄芪文化园展示的恒山黄芪 图源/浑源县文化和旅游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浑源县黄芪文化园展示的恒山黄芪 图源/浑源县文化和旅游局

浑源县,隶属于山西省大同市,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地处桑干河支流浑河中上游,因浑河发源于县境内,故名浑源县。

地处中国五大名山之北岳恒山的北麓的浑源县,境内山地居多,全县海拔高度为1050~2333米之间,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有利于黄芪生长和有效成分的积累。另外,该地区土壤富含有机质和微量元素,特别是硒元素,有助于提高黄芪的品质。

制图@超级乡村研究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制图@超级乡村研究所

《神农本草经》记载:“黄芪,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生山谷。”

现在研究认为,黄芪主要有三大有效成分,分别是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黄芪多糖,因此,黄芪是既能提高免疫力,又能扩张血管,还能抗疲劳的一味药。

图源/CCTV10《破解中药密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CCTV10《破解中药密码》

黄芪,古时也称“耆”。有药学研究者认为耆字由“老”和“日”组合,意味着年头长的黄芪才是上品,年头越长,有效成分的累积才会越多,补而不峻。

浑源县恒山黄芪人种天养,生于恒山山脉,全靠自然生长,8年以上的才符合采挖标准。仔细观察恒山黄芪的切片,就会发现它非常符合传统的鉴定标准:“肉白芯黄,按之绵韧”,且中间亮黄,外层因为年份长有细小的空泡。

“皮松肉紧核桃皮,金井玉栏菊花心”是恒山黄芪独有的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4年,恒山黄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据《浑源县志》记载,早在1500年前,浑源县已经开始采刨黄芪入药。

清朝康熙年间(1685年),祁州(现河北省安国市)的药商开始在浑源加工黄芪。安国市,作为历史悠久的“药都”,对药材品质有着相当高的要求。他们选择浑源黄芪,意味着对品质的认可,足以说明浑源黄芪在当时已经有了相当广泛的知名度。与此同时,安国人也将黄芪的加工技术带到了浑源,为浑源黄芪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图源/大同日报融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大同日报融媒

在浑源县,有一个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居住在浑源县西南山碾子沟村的猎户王姓兄弟,以狩猎为生,经常穿梭于群山之间。某年秋季,他们前往内蒙古大青山地区狩猎,在归途中,他们采集了成熟的黄芪种子,满载而归,将种子储存在两个药葫芦中。

回到村里,兄弟俩将这些黄芪种子播撒在恒山山脉的山坡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种子在山坡上自然生长,成熟的种子随风飘散,逐渐扩散,使得北岳恒山地区遍布黄芪。

图源/大同日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大同日报

目前,浑源县宜芪面积(适宜种植黄芪的面积)39.5万亩,有芪面积(已经种植了黄芪的面积)28.1万亩,全县从事黄芪种植、加工、销售的企业200多家,年产量达到2000吨,产值约15亿元。

图源/大同日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大同日报

恒山黄芪主要生长在浑源县的东南、西南以及南部山区,这些地区与北岳恒山相毗连。特别是位于西南山区的官儿乡,是“正北芪”的核心产区。

官儿乡,群山环绕,峰峦叠翠,山谷沟壑交错纵横,高海拔地区气候湿润凉爽,昼夜温差显著,霜期较短。再加上,官儿乡的土壤是全球罕见的麻岩质粗骨性砂质土,表层覆盖着一层黑色的腐殖土,土壤质地偏砂性,疏松且透气性强,有利于排水和植物根系的呼吸,且未受任何环境污染。

环境、气候、土壤等都为正北芪提供了最适宜的生长条件。在这里,黄芪的根能长到一米以上。

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并且保护黄芪的外皮和侧根不受损伤,官儿乡始终坚持采用人工采刨的方式,小心翼翼地逐根采刨黄芪。

村民在采刨黄芪 图源/大同日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民在采刨黄芪 图源/大同日报

针对这样的情况,官儿乡党委探索成立黄芪托管服务组织,为芪农提供黄芪种植、采刨、销售等各环节“菜单式”托管服务。“通过专业化的托管服务还可以吸引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实现在家门口增收,做到‘打工采刨两不误’。”

官儿乡还将穆家庄村闲置的原村办小学升级为黄芪加工车间,围绕黄芪种、产、销下足功夫。这对于村民来说,也是好事一件。“我们的加工厂办得越来越好了,在村里赚的基本和出去打工一样多,离家又近,也能照顾家里,生活是越来越好了。”

图源/大同日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大同日报

据统计,官儿乡黄芪加工车间直接带动全乡120余人就业,间接带动全乡550余人采刨黄芪增收,人均收入增加6000余元。

近年来,浑源县将黄芪产业的赛道扩了又扩,黄芪粉、黄芪蜜、黄芪茶、系列化妆品、食品、药品、饮品等产品50余种,让道地药材恒山黄芪具备了“七十二变”的能力。

图源/大同日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大同日报

浑源县还建起了黄芪文化园,在这里,我们能了解到黄芪的前世今生、发展沿革、药食价值等,循着这些记载,一幅恒山芪农培植、刨挖、加工黄芪的图景从1500年前的北魏徐徐展开。在这里,我们还能看到黄芪的生产加工,黄芪各种产品琳琅满目,仿佛置身于黄芪的世界。

浑源,这座位于恒山脚下的小城,凭借黄芪散发出的幽幽药香,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致富“良方”。

*部分图片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

参考资料:

[1] 探访恒山黄芪

[2] 浑源:恒山黄芪 聚业成势

[3] 李廷清‖浑源瑰宝恒山黄芪

[4] 浑源县 | 官儿乡:多措并举擦亮黄芪产业“金名片”

[5] 第三届恒山黄芪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召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