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攻炮楼,真那么轻松?日军炮楼标配13人,外加机枪掷弹筒
在抗日剧中,常有我军进攻日伪炮楼的片段,但从历史真实性角度来讲,这些片段并不严谨,一个突出的不真实,就是将进攻炮楼的战斗描写得过于轻松了!在实战中往往要打一两天的战斗,半个小时就结束了?而且伤亡代价也很小。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那么八路军为何一定要拔炮楼?而日军的炮楼又为何那样难攻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日军为何要设立炮楼。
第一个原因,是日军的大部分兵力要是在前线作战,而对于广大占领区的敌后游击武装,日军不可能拿出大量兵力来对付,设立炮楼则可以控制交通线城市和一些比较大的乡镇、要道不被进攻,从而达到节约兵力的目的。
第二个原因,日军在交通要道上修建大量炮楼,形成一个网,可以封锁根据地,限制敌后武装的活动。比如1942年5月,冈村宁次开始对根据进行地进行“铁壁合围”,短时间在根据地周围修建了上百个炮楼,极大地限制了我军作战。
所以,炮楼一定要想方设法拔除,否则就会被困死!
那么,日军的炮楼到底有多坚固?
日军的炮楼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城镇边缘建造的炮楼,这种炮楼用钢筋混凝土制造,非常坚固,并且拥有较强的火力配置。
第二种,是在根据地和村庄附近修建的炮楼。由于属于短期防御工程,这种炮楼结构大多以砖石结构为主,除了一些必要的材料之外,往往就地取材修建,并不坚固。
抗日军民攻击的目标,大部分是第二种炮楼。
日军的土质炮楼,这种炮楼没有标准的外形结构要求,往往千奇百怪。
图中的日军炮楼里,有1挺九二式重机枪。一般而言,标准炮楼配有13人,包括一名日军指挥官,四五名日军和七八名伪军,他们通常装备1-2挺轻机枪,其他的为步枪、刺刀还有掷弹筒等。所以,我军进攻炮楼还有另一个原因:可以获得枪械等物资。
按理说,这种结构简单的炮塔并不坚固,为何在实战中很难攻?
其实,如果只是单独的一座炮楼,算不上很难打,但日军的炮楼是成体系修建的,炮楼之间的间隔距离不会很大,一旦一个炮楼遭到攻击,周边的炮楼会迅速派人来支援,并且通知指挥部调机动兵力来救援,这就导致抗日军民攻打炮楼时不得不防着一手,时间仓促,难以短时间内攻下。
再者,日军的土质炮楼虽然不算坚固,但对于缺乏重武器的我军来讲,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结束战斗,前来支援的日军很快就会赶到。
到了二战中后期,随着日军在中国战场上战线越来越长,兵力分散,一些精锐又被调往东南亚作战,所以日军炮楼的整体防御作战水平大幅下降,这一时期也是抗日武装拔除炮楼的高峰期。
图中,八路军指战员正在沙盘上研究进攻土制炮楼的战术。对于缺乏重武器弹药的八路军来说,装备不行战术一定要好。
炸毁炮楼,抗日游击队欢呼胜利。一般来讲,战斗胜利后日军炮楼会被我军立即拆除,但日军又会迅速抓捕壮丁修建新炮楼,打炮楼就成了拆了建、建了拆的循环。到了抗日战争后期,根据地逐渐扩大,日军已经没有能力修建过多炮楼来封锁根据地了,炮楼逐渐退出战场。
为了进攻炮楼,抗日军民还发明了许多奇特的武器,比如“土坦克”,用几根木料钉成一个长方形的架子,底下安上轱辘,架子上盖上七八层蘸了水、裹了沙子的棉被。进攻时,架子里边站4个人,2人推着架子往前走,另2个人抱着炸药跟进,将炮楼炸毁。在八路军老战士的回忆中,用这种方法炸毁了不少的炮楼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