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出身农村的泥腿子,却能在15岁的年纪得到北大的青睐,甚至还能那个文学匮乏的年代,以一己之力引领着众人对诗歌的崇拜。

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传颂数十年依然热度不减,而且如今还成为了拯救许多困顿之人的“救命稻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令人倍感痛心的是,他拯救得了别人,却没能拯救自己,一条由浪漫和失望编织而成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在了25岁的大好年华。

当人们对这位诗才的陨落感到悲伤的同时,自然也有不少人对其死因产生好奇:他生前究竟发生了什么?又或者是谁在“不经意间”伤害了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翩翩少年

出身寒门,当许凌云之志。

这或许就是查海生年幼时最热切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60年代,中国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但同时依然有很多人活在贫困之中,这其中就包括查海生的家庭。

生活在安庆市的农村里,查海生似乎从小就没体会过丰衣足食的感觉,尤其是当他的三个弟弟接连降世之后,这个本就潦倒的家庭就变得更加难以为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话虽如此,但查海生依然没有放弃未来,再加上父母也时常教导他“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这就促使着他不断努力地向上攀爬着。

尽管出身寒微,父母也不是什么学者,但小查的身上似乎总会流露着一股子书香气,而且颇有一种生人勿近的意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查海生生来腼腆,不怎么爱说话,就喜欢把自己沉溺在书籍里,老师和家长虽然都担心他会变得越来越内向,但总归也没有太多管束。

实际上,查海生的内心却远没有表面那么内向,特别是在他不言不语的时候,心中的万般念头早就开始交织,并渐渐变成了一句句浪漫的语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查海生很有语文天赋,不管是写作还是记忆力,他都比班上的同学要强上不少,所以他也一直渴望着能走出大山,见识更多绝美的语言和风景。

1979年,高考来临,查海生普通地迈进了考场,但他走出考场后的表情,却是一点都不普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是当成绩单下来的那一刻,查海生便多出了一个“安庆市文科状元”的称号,整个查湾村都为此感到振奋,因为这村里面总算是出了个大学生,甚至还是北京大学的大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5岁考上北大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或许再难有人能体会到查海生当初是多么地意气风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从山村走向首都,这种荣誉或许在查湾村里,或者是在整个安徽省都是件值得骄傲的事。

可当查海生真正来到北京的这一刻,才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与众不同,而这种天生的自卑感和追逐欲,便渐渐催生出了一位大诗人——海子。

信息来源:2024年3月26日发表于澎湃新闻-人民文学出版社——《海子家乡,诗歌的王冠弥漫着苦香|纪念海子诞辰60周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代诗人魁首

在那个年代里,能够考上北大的农村孩子屈指可数,他们往往会比旁人更加腼腆,也更加孤独,所以本就内向的查海生,只会变得更加孤僻。

两年时光过去,查海生甚至都没交到几个真心朋友,于是他便开始将自己再次沉溺在文字里,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让他感到怡然自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字是有温度的,尤其是当文字逐渐变成自己的学识后,也能吸引更多同志之士来叩响紧闭的心扉。

1981年,查海生认识了骆一禾,两人相见恨晚,而且也有着相同的志向,那就是让中国的现代文学能力再拔高一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渐渐地,围聚在查海生身边的同道中人越来越多,而海子也是从此走上了创作诗歌的道路。

或许查海生并没有出身书香世家,但他身上的文艺气息,却一点都不输给别人,他的诗句经常会让人感到惊艳,细细琢磨之下还有另外一番韵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海子”应运而生,《亚洲铜》一诗更是成为当时年轻人极为推崇的存在。

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家乡发现铜矿的消息传到海子耳朵里后,他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甚至还开始为开采后对环境的破坏而感到担忧。

这样的心态,乍一看是有些大逆不道,但海子别样的想法,同样也激起了不少年轻人的共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失望和担忧交织成一篇发人深省的诗词,这究竟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其结果不难预料,而海子的名气也因此开始传进更多人的耳朵。

往后的日子里,《以梦为马》、《黑夜的献诗》、《五月的麦地》等诗篇接连面世,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更是传至近日仍热度不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彼时的海子是多么地意气风发,这不难想象,甚至就连他的北大朋友们都不再叫他查海生或是小查,只以海子相称。

之所以如此,也代表着这群北大学子们都认可了海子的诗人身份,而他能在20多岁的年纪就拥有如此成就,想必未来一定是不可限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或许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位极有可能改写中国当代诗歌环节的大诗人,竟会选择在25岁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

信息来源:2024年6月15日发表于青海日报——《走进海子诗歌陈列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绝唱

当《春天,十个海子》成为绝唱,很多人都开始对海子的死因产生怀疑。

这篇被绝望和虚妄所弥漫的短诗,似乎已经成为了死因的唯一线索,于是不少人都开始从这首诗着手,想要探清海子自杀的理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惜的是,就算是骆一禾、西川等人,也没能从这首诗中琢磨出更多含义,因为在大家看来,这首诗更像是海子生前的一种宣泄。

随着海子卧轨自杀的消息越传越广,许多好事者就开始从多方面推理海子为何自杀,其中甚至还提及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子的初恋,在学生时期极其喜欢海子的诗,两人也算是因诗结缘,所以海子当年可以说是发了疯一样地喜欢她。

情浓之时,海子光是一封情书都可以挥洒出两万多字,由此不难看出当年的海子是多么喜欢这位初恋女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惜的是,因为种种原因,这段感情最终还是无疾而终,就连海子的朋友们都没能得出缘由,不管怎么问海子,他就是不说。

本以为这段感情只会成为一段深埋心底的遗憾,可缘分却还是让两人相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次相逢,早已物是人非,她已经嫁为人妻,而他依然是那副不修边幅的样子,她很冷淡,他很懊恼,所以这次重逢并无半点欢喜可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因为这个插曲,就导致很多人认为:海子是因为受不了爱情的打击,所以才会选择轻生。

如果说完全没有这个因素,那是不现实的,但是根据海子的朋友理波描述:海子的很多段爱情,其实并没有那么刻苦铭心,就因为他是个诗人,所以诗句才会让爱情“变”成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还有不少人说海子是因为生活压力所迫,才会选择轻生。

可是随着海子的工作经历被挖出后,这一点显然也站不住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海子在政法大学工作时,每个月都有五六十块钱的工资,这可比当年北京工人一个月的二三十块工资,还要高出一倍。

而且海子的藏书也要比朋友们多上不少,就连西服也有好几套,这怎么看都不像是穷困潦倒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着“死因”接连被推翻,就又有人挖出了海子的一份“遗书”,其中提到了一对夫妻——常远和孙舸。

“我是被害而死,凶手是邪恶奸险的道教败类常远,他把我逼到了疯狂的边缘.我只有一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乍一看像是海子在指证罪人,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玩笑。

他们三人本就是好友,恰逢当年流行“气功”一说,而常远夫妻有对此颇有研究,所以精神状态越来越不好的海子就想通过“气功”治愈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惜的是,气功没甚效果,所以常远就成了满腹牢骚的海子口中的“道教败类”。

随着各种版本的传言不断被证实,海子的轻生原因也就变得越来越清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子兼具诗人的浪漫和天马行空,同时也会被这些不断萌生的思绪扰乱心神,想得越多,自然就容易陷入偏执。

或许“杀”死海子的从来都不是某一件事,而是每一次、每一个走进死胡同的海子自己。

信息来源:2024年6月27日发表于钱江晚报——《专访丨海子好友理波:60年,一个诗人的死亡与复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海子身为诗人,对文艺领域的推动是斐然的,所以这就越发使他的离开显得可惜,而且可悲。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倘若海子能够早点懂得这个道理,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