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人,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汉字,但你知道吗,曾经有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对我们引以为傲的汉字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他就是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上个世纪初,罗素曾到中国讲学,回国后写了一本《中国问题》,直言不讳地指出汉字存在三大缺陷。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那么,这位西方大师的观点究竟有无道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字太复杂,不利于识读和书写

罗素提出的第一个缺陷,就是汉字过于复杂,笔画繁多,不易识记和书写。这一点确实不无道理。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每个字都是一个独立的符号,要掌握成千上万个汉字确实需要花大量时间。相比之下,拼音文字只需记住26个字母,学习难度要小得多。

不过,事情也不能一概而论。汉字虽然笔画多,但大多数常用字其实笔画并不太多,一般在10画以内。据统计,现代汉语常用字中,笔画在10画以内的占到了80%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汉字的构成讲究"左右分明,上下得当",大多是由几个基本部件组合而成,并非完全杂乱无章。只要掌握了这些构字规律,学习和记忆汉字就会事半功倍。

汉字还有形声字和会意字等独特的构字法则。形声字占汉字的很大比例,一般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形旁表意,声旁表音,可以从字形和读音两方面加深记忆。

会意字则由两个或多个表意的偏旁组合而成,字形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意义,有助于理解字义。比如"休"字,从"人"和"木"的组合中,就能联想到在树下休息的情景。

不可否认,相比拼音文字,汉字的学习难度确实更大一些。尤其是对于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来说,汉字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肯下功夫,勤学苦练,没有什么汉字是学不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现如今,学习和使用汉字已经变得越来越便捷。尤其是各种输入法的出现和普及,让书写汉字不再是件难事。无论是拼音输入还是手写识别,都大大降低了汉字输入的门槛。

现在就连小学生,都能熟练地用电脑或手机打字了。所以说,科技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汉字书写的复杂性。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汉字也在不断地演变和简化。上个世纪50年代,新中国颁布了《汉字简化方案》,将一批笔画复杂的繁体字简化为笔画较少的简体字,如"学"由20画减为8画,"东"由10画减为5画。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汉字书写的负担,有利于汉字的推广和普及。

但简化毕竟只是一种手段,并非目的。过度简化可能会导致字形趋同,反而不利于识别。而且,繁体字虽然笔画多些,但往往能更好地体现字义,有利于理解词源。所以简繁之间,还需要寻求一个平衡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字难以排序,给检索带来不便

罗素指出的第二个缺陷是,汉字不像拼音文字那样按字母顺序排列,在字典编纂、目录索引等方面存在不便。

这个观点也有一定道理。传统的汉语字典多是按部首或笔画排序的,检索起来的确没有按字母顺序那么直观和快捷。

不过实际上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糟。汉字虽然不按字母排序,但也不是完全杂乱无章。汉字有自己独特的分类法则,那就是按部首归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是部首?就是把意思相近的字归到一类,比如跟水有关的归到"水"部,跟草木有关的归到"草"部,"木"部。同一部首的字常常有一定的意义联系,这有利于我们理解和记忆字词。

就好比"言"部的字多与"说话"有关,"心"部的字多与"情感"有关,一看部首就能猜个大概。这种符合人类思维习惯的分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独特的优势。

当然,按部首查字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初学者来说,要记住那么多部首,还要判断一个字属于哪个部首,难度不可谓不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古人发明了另一种检字法——按笔画数查字。每个汉字的笔画数都是固定的,数清楚了对着目录一查就行。这个方法简单易学,在纸质字典时代可谓是独当一面。

但不管是部首还是笔画,终究不如按字母序那样直观。尤其是查阅大型字典,动辄上千页,一个字找半天也是常事。所以古往今来,中国人编撰字典都要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提高检索效率。

比如《说文解字》创造性地提出了"六书"理论,将汉字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类,在同一个部首下再按这六个类别排列,检索起来方便了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代学者段玉裁编纂的《说文解字注》,更是将部首细分为544个,每个部首下面再按笔画数排列,检字时先找部首,再数笔画,基本做到了有序可寻。

还有一些字典索引把所有字按四角编码或拼音排列,变相实现了字母序检索。可以说,前人在有限的条件下,为解决汉字检索问题也是煞费苦心。

不过现在这些问题都不再是问题。利用计算机可以轻松实现多种检索方式,无论是按部首、笔画,还是按拼音、四角码,甚至手写输入,都能快速精准地找到目标字词。

尤其是互联网和手机普及后,电子字典APP层出不穷,随时随地打开手机就能查字,比纸质字典方便不知道多少倍。

以汉典网、汉字屋、汉字通等知名汉字查询网站为例,它们不仅支持多种检索方式,而且收录了海量的字词数据,从古至今,从常用字到生僻字,一应俱全。有的还提供笔顺动画、字源考据等丰富的参考信息,堪称汉语学习的百宝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看各大电子辞典APP,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等,它们也在原有纸质版的基础上,增加了智能检索、跨页搜索等人性化功能,极大提升了查阅体验。

由此可见,汉字排序和检索问题,虽曾经是一大难题,但在现代科技加持下,已经变得不再棘手。反倒是汉字独特的分类逻辑,如部首归部、同源字归并等,与拼音文字相比别有一番风味,值得细细体味。

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也能同归。汉字检索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和演变轨迹,虽与拼音文字不尽相同,但只要与时俱进就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普通用户而言,享受科技发展的红利,用好手边的检索工具就足够了。而对研究者来说,汉字排序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智慧结晶,更是值得一探究竟的学术命题。

汉字难以准确标音,不利于吸收外来词汇

罗素提出的第三个缺陷可能是最有见地的,那就是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很难准确标注读音,在吸收外来词汇时常常捉襟见肘。汉字虽然博大精深,但在标音方面确实有点"半斤八两"。

就拿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舶来词来说吧,比如"沙发"、"咖啡"、"巧克力"这些。用汉字音译,往往只能做到个八九不离十,总感觉哪里怪怪的,跟原本的发音总有些出入。

更别提一些生僻的外国人名地名了,译成汉字后,鬼才认得出原词是啥。这不是汉字的错,实在是汉语和其他语言在语音上差异太大,硬要对上号,难免"鸡同鸭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之下,拼音文字就方便多了。它们直接用字母标出读音,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完全不用担心产生歧义。不管是英语、法语还是阿拉伯语,统统都能准确记录下来。这一点,不得不说是汉字比不上人家的地方。

但话又说回来,汉字虽然在标音上有些先天不足,可在表意方面那可是一绝。别的文字哪有汉字这么形象生动,光看字形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这全靠汉字的独特构造。一个汉字往往兼有形音义,字形本身就是个"图画",给人以直观印象,同时又借助形声字等方法,巧妙地提示读音。可以说是集视觉、听觉、语义于一体,堪称文字界的"多面手"。

而且,现代汉语还发明了拼音,专门用来给汉字标音。汉字负责表意,拼音负责标音,两者分工合作,互补长短,音形义统一,妙哉妙哉!这样的搭配,不要太完美!

事物都有两面性,汉字的标音缺陷,某种程度上也成就了它博大精深的一面。正因为汉字标音不够精准,才给予后人无限想象的空间。同一个字,可以有多种读音,一字多音,一音多义,妙趣横生。这在其他文字中可不多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来词的吸收,也不全是坏事。茶楼里谈经论道,咖啡厅里谈天说地,这种中西合璧的场景,不正是汉字包容并蓄的体现吗?再说了,一些外来概念,用汉字意译不是更贴切吗?

比如"Utopia"译作"乌托邦",多有诗意;"Romantic"译作"浪漫",多么传神!这些译词,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汉语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外来词的吸收,也是汉语汉字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表现。

结语

罗素对汉字提出的三大缺陷,可以说是一针见血,给人很多启发。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字系统,汉字确实存在识读困难、检索不便、标音不准等问题。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既看到汉字的不足,也要认识到它的独特价值。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