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开国中将回乡探亲,乡民们热烈欢迎,然而县政府却一纸诉状将其告到北京,理由是纵兵抢粮,我军向来与人民群众不可分割,跟地方政府也是同心同力,为何会发生纵兵抢粮的事呢?这位将军是谁?上级后来如何处分他的呢?
姚喆,1906年出生在湖南邵阳,家境适中,19岁参加农民协会,第二年就任农协主席,22岁在黄公略部下平江起义,同年加入我军,第二年入党走上革命道路。
图|姚喆
姚喆将军是彭德怀的爱将,他从基层士兵逐渐升职为一军之长,战友们都说他打仗不要命,号令声一响,立即带头冲锋一马当先,仅在红军时期,他就经历大小战斗200余次,5次负伤,并多次被上级提名表扬。
他在攻打福建沙县的战斗中,亲率50余人的敢死队突击入城,然而我军沙县的城墙又高又厚,战士们几次强攻爆破都未能撼动城池丝毫,进攻受阻。
姚喆想到一个办法,他命令我军战士在城下挖个坑道,然后再把炸药放进去,部队随后攻入城内,可战役异常激烈,敌人发动殊死反击,我军在巷战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为鼓舞士气,他亲自冲击在前,警卫员等人追不上姚喆。
之后在白刃战中,姚喆被敌人偷袭,一个敌军士兵趁其不备,突然拿起刀向他脑袋劈来,出于本能他下意识躲闪,可还是迟了一步,他没能躲过去,脸部被敌人划伤,等姚喆再次醒来,脸上留下一条三寸长一指宽的刀痕,从此军中皆称他为“姚一刀”。
图|姚喆
不过“姚一刀”虽然能征善战,可性格豪爽、脾气火爆,他像武侠小说里的大侠,经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给彭德怀总惹麻烦,比如纵兵抢粮。
1950年新中国成立,他回乡探亲,此时他已经44岁了,离家革命时,姚喆也不过20岁左右,刚及弱冠之年,如今他再度返回家乡,本以为乡民的生活会有较大改观,不料他随警卫人员一进入湖南邵阳便被眼前的场面震惊了。
马路上人头攒动,乡民们因饥饿上街讨食,人群之中不乏老人和小孩,如果不是回乡亲眼所见,他以为自己来到了难民营。
姚喆将军停下车,问及路人才得知,连年战争土地早被毁坏,加上天公不作美,自然灾害从不停止,仅有的一点余粮,国军撤退之际还大肆搜刮,致使人民的基本生活都无法稳定,他们早已断粮多日,只能上街乞讨。
图|受灾的难民
将军本是农民出身,多年征战让他铁骨铮铮,可看到这一切,他却动了“侠骨柔肠”,姚喆参加革命就是为了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可战民苦,不战民亦苦,这一幕让他心里充满愁怨。
姚喆此时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对得起牺牲的战士,他又该如何回家探亲,姚喆将军坐上车缓缓前行,没料到事情却有了转机。
一列车队从前方缓缓驶来,这是前线部队的军粮,此时的中国还未完全解放,许多地方依旧处于战事之中,可姚喆管不了那么多,他迅速下令让士兵拦住车队。
负责运送食品的邵阳县干部看到姚喆将军说:“首长,我们运送的这批粮食是军粮,前线部队还等着吃饭,请长官放行。”
姚喆将军火冒三丈,指着路边的饥民说:“乡民们都快饿死了,你们就这么残忍,见死不救!”
干部无奈地解释道:“我们也是奉命运粮,饥民的事不归我们管,我们无力解决。”
姚喆将军说:“混帐,我们军队打仗是为了什么?你们不管我来管!”
说完,姚喆就命令战士有条不紊的分粮,短短不到一个小时,粮食就被分光了,乡民们得到了救济粮非常开心,可姚喆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摊上事了。
图|等待分发粮食的难民
当邵阳县的政府负责人闻讯而来时,姚喆将军已经离开,不过他留下自己的姓名和部队番号,县负责人当然知道姚喆是谁,可他的做法让自己没法交差,深思熟虑之后,县负责人决定一纸诉状将其告到北京。
姚喆得知后,满不在乎地说:“告就告吧,我是不怕的,就算毛主席知道了我也觉得我没错,当初革命战争时,农民对我们多好,军队应为人民奉献,看到他们饿肚子,我怎么可能不管!”
将军的想法当然是好的,可这样做确实有些不对,毕竟前线的战士也在饿肚子,我党高层得知后,专门派人与他谈话,他此时也意识到自己做的有些冒失,姚喆表示愿意接受组织的处分。
组织考虑到他的本心并不坏,并且军粮还可以再送,因此上级最后只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并未过度深究抢粮责任。
姚喆是革命军人,经历血与火的考验,才从战争年代走出,他们家境贫穷,基本都是工人农民,因此即便革命成功荣誉加身,他们也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