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夜读 vol.235

CHEERS BOOKS

- 选本好书,让生活松弛有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需求孩子总被人们看成是“难带”“费妈”“麻烦”的孩子,其实他们身上那些挑战养育的特质,比如“意志坚强”“精力充沛”“目标明确”“洞察力强”恰恰是可以助力他们成功的宝贵品质。负面的标签往往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试着把它们换成正面的标签,比如,“具有攻击性”可以是“敢做敢当”,“固执”可以是“目标导向型”。你会发现高需求的孩子往往更加有创造力。

本文摘录自《发现高需求孩子的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书封,立即入手

小时候大家叫我“骗子”,长大后人们称我为“作家”。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美国作家

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我喜欢收集各种标签,喜欢罐头上的标签,也喜欢人们身上的各类标签。中午吃饭的时候,我研究了一下汤罐头商标,亮红色搭配反差极大的白色,明亮又喜人。黄色喷漆标识告诉我这是一罐“鸡肉蔬菜汤”,“鸡肉汤”三个字写得很大,“蔬菜”两个字隐藏其中。我喜欢这种设计,把蔬菜这种“难吃”的食物隐藏起来,而强调了鸡肉。罐头背后贴着成分表,还盖了章,以此证明美国政府认可该食品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这些标签说明了许多事,甚至让我在打开罐头之前就能了解这里都有什么,以及罐头上市是否得到了政府的许可。公司之所以要花大价钱来设计商标,就是要确保产品能夺人眼球。

用负面言语形容孩子,孩子就会展现负面言行

贴在人身上的标签并不总是那么吸引人。它们各式各样,有像“暴脾气”“祥林嫂”这样的绰号,或者“懂王”“霸总”这样的头衔,又或者“穷鬼”“空想家”这样的标签。有些标签听起来明媚绚烂,让人心情很好,比如“滑板少年”“小可爱”。

有些听起来则很单调沉闷,让人难以启齿,比如“挑剔鬼”“暴脾气”。每一个标签都在强调一个人身上某种与众不同的品质和极具辨识度的特征。即便是素未谋面,你听到这些标签也能猜到他的性格。但不好的方面是,这些标签并没有说明程度,比如当我听到“挑剔鬼”的时候,我不知道这个人是只有一点挑剔,还是吹毛求疵。这些标签也没有官方的认可,所以有些是真的,有些不是。

高需求孩子似乎有“吸引标签”的体质,而且往往是不太好的标签。虽然几乎所有的小孩都有绰号,但高需求孩子好像总能“收获”那些令人讨厌的、可悲的、不好的标签。这些标签就像蚊子一样贴在脖子上,在孩子们娇嫩光滑的皮肤上留下一个大包。比如戴安娜家的高需求孩子就总被别人贴标签。每个家庭都有可能遇到戴安娜家这样的情况。

戴安娜笑着说:“我丈夫说我们应该给孩子起名叫‘海伦’,因为她简直就是轮子杀手。”我听见她三岁大的女儿亚历克西娅正在沙坑里指挥着伙伴们。说实话,我从来没意识到给她贴标签是多么容易,我觉得这已经对她有影响了。她是我们家最小的、最令人意外的宝宝。她和哥哥姐姐的性格完全不同,我们都叫她‘小疯子’。昨天我妈妈因为她在沙发上跳来跳去训斥了她,她却很快就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说:‘没关系!姥姥,我本来就是个野孩子’。”

荷兰安塞尔公司(Accel)的简讯里提到:“一旦设定了目标,即使它并不精准,目标也会驱使我们的行为逐渐向它靠近。而且神奇的是,预期目标往往最终能达成。”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一效应已经被研究并充分论证。

现实情况是,孩子会从生活中的其他人那里了解自己是谁。想想你认识的那些高需求孩子,你会用哪些词来形容他们?这些词会是广告公司重金打造的漂亮辞藻吗?是很好的词以至于你想多生几个高需求宝宝吗?是能让别人羡慕你养育了高需求宝宝的那种词吗?是能让人感受到温暖、热情的那类标签吗?是能让你身心愉悦、十分骄傲的标签吗?是强调优势的正能量词而不是指责埋怨吗?实事求是地讲,面对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否定的。

我们给高需求孩子贴的标签,不管是否说出口,都会影响我们对待孩子的看法、态度和行为。如果父母想和高需求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必须把它们摆在桌面上,好好分析那些让父母和孩子感到不适的刻板印象。这些刻板印象往往蒙蔽了父母的双眼,让他们忽略了高需求孩子的潜力。

高需求孩子身上的标签

每个家庭给孩子贴的标签都不一样,你需要自己重新讨论和设计。不过首先,让我来介绍一下课堂上其他父母说的可怕标签,这样你就知道自己并不是唯一觉得高需求孩子有点糟糕的人了。

我的脑海中首先出现的是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美妙的声音,比如兴奋时的尖叫、愉悦的笑声、从滑梯上滑下来或者在蹦床上跳高高的时候大叫“爸爸妈妈快看我”的喊声;还有可怕的声音,比如拒绝的哭喊、拽着父母的腿不让他们好好走路的哭闹、扯着嗓子喊“我不干”的拒绝。14个家长、18个孩子同时来上课,每次都是这样的热闹景象。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风格。有的孩子在屋里上蹿下跳,动作夸张得像提线木偶;而有的孩子则靠在墙边,谨慎地看着听着周遭的一切,他们在大胆尝试之前会把一切都先内化掉。这些孩子的父母总爱说个不停。大声的嚷嚷、着急的催促、激动的惊呼,这些声音占领了整个房间,完全淹没掉那些温柔的、有些迟疑的父母的声音。后面这类父母不爱说话,他们更善于倾听。

这些家庭在课堂前半个小时里待在一起,随后父母离开孩子去进行分组讨论。今天讨论的主题是孩子身上的标签。每个家长拿到三张卡片,他们要在每张卡片上写下一个词,形容孩子最让他们抓狂的时刻。有些父母马上要求再多给些卡片,三张完全不够写,引得哄堂大笑。很快,大家就填好了卡片。

“谁愿意分享一下自己写的卡片?”我问道。

鸦雀无声。大家动动身体,尴尬地咳嗽,面面相觑。的确,在公共场合分享这些想法会让人有些无法接受。

率先打破沉默的是低调、善于观察的迈克,他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其中一个是高需求孩子。他说:“爱争论,一点小事就能争论半天。昨天他跟我说,太阳不发光。我又没瞎,太阳当然发光啊。‘你看窗外面这是啥?’我问他,‘太阳这不正亮着吗?’结果你猜他说什么?他说,‘有的地方的太阳现在就不亮’。”

其他人都笑着不停点头,估计是想起了自己家孩子那些没完没了的争辩。笑声刚落,南希翻过自己的卡片读道:“永无尽头。我有4个孩子,但这一个孩子就让我不得不24小时处于待命状态,从她睁眼到睡着,我一刻不得闲。即便如此,我还得想招数来应对她,好让我能撑到明天。我感到很挫败,我需要喘口气。”

“我能感同身受。”帕蒂表示同意,“伊丽莎白都已经两岁了,晚上还不能睡整觉。我写的词是‘捉摸不透’,我根本不知道她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醒。”帕蒂羞涩地环顾四周,补充道:“性生活是什么东西?恐怕我已经不记得了,我至少应该享受一次夫妻生活吧!”

其他人不禁为她喝彩,深以为然地点着头。

乔妮提议,她的声音里满是疲惫:“我们需要休息。我爸妈能来帮忙照顾一下两个孩子,所以我和约翰还能单独过个周末。小的那个还好,但老大斯蒂芬妮总会在我们回来以后表现得很糟糕,她会非常生气。这就是我写的词,‘生气’。我也很生气,为什么每次我们单独约会回来都要面对大女儿的怒火?塔拉可从来不这样。”

苏珊娜翻过她的卡片,上面用大号加粗的字体写着“攻击性强”这几个字。“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告诉别人这件事。我们昨天下午邀请了一位朋友的孩子到家里来玩,彼得表现得特别粗鲁。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平时我们可从来没这样对待过他。你都不知道当我打电话告诉朋友他家孩子被彼得打了的时候,有多么羞愧。我敢肯定以后朋友不会让孩子再来我家玩了。”

比尔补充道:“听听我的经历你也许能好受点儿,你不是唯一写了‘攻击性强’这个词的人。我不仅写了这个词,还写了‘易燃易爆炸’。他每天‘爆炸’的次数之多快让我受不了了。我感觉压力比职业宇航员还大!”

劳拉开玩笑地说道:“也许我家孩子没我想象的那么糟,我最受不了的是她实在太挑剔了。煎饼两面烤焦的颜色都必须一样,她的衣服必须很合身。”

家长们写的词填满了一张又一张卡片。

要求高

固执

很吵

爱管闲事

嗓门大

爱发牢骚

容易受挫

疯狂

破坏性强

自我攻击

控制欲强

爱争论

精力旺盛

捉摸不透

爱生气

攻击性强

容易炸毛

吹毛求疵

一根筋

容易厌倦

不招人喜欢

爱走极端

这些词真是发人深省,并且出乎大家的意料。每个词都是一个标签,描述了孩子的某种内在个性。当我们听到这些词的时候,绝不会产生想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念头。我们并不确定这些个性是否符合社会的认可。

重新定义高需求孩子的标签

现在,你可以拿一张纸,从最左边开始,写下能够描述孩子做过最疯狂、最令人讨厌的事情的词。记住,一定要把最糟糕的词写下来。那些你认为完全不可救药的品质,以及亲戚、朋友、老师用来评价孩子的词,还有你一听就暴跳如雷或者羞愧得想钻地缝的词,仔细想想,都写下来。

接下来,请深呼吸,搜索记忆,勾勒出高需求孩子身上你最喜欢的一面:活泼的双眼、富有感染力的笑容、敏捷的身姿、令人惊喜的提问。记住这些画面,再看看你刚刚写的那些糟糕的标签,这能帮你发现每个词隐藏的潜力。如果你仔细观察,就能体会到这些标签其实反映的是“过了头”的优点。找到对应的优点记录下来。比如,你会发现,只要稍加引导,“具有攻击性”可以是“敢做敢当”,“固执”可以是“目标导向型”。词语变换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书封,立即入手

「夜读好书」栏目往后将每日晚间更新,由编辑们从数百本经典书目中精选呈现。在纷繁的世界中,让好书陪你度过一段深邃、宁静的晚间时光。好书夜读,让生活松弛有度~

CHEERS CHEERS CHEERS

BD@cheerspublishing.com,

拜托点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