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说说洞庭湖。中原文明进入湖南,就是从洞庭湖出发,在湘资沅澧四条河流逆水而上,慢慢设置郡县,纳入版图的。

自有文字记录以来,洞庭湖区域有哪些变化?

我们还是以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为图示,综合各朝地理志中的相关记录,来简单理一下洞庭湖区域的历史。

在4000年以前,洞庭湖应该还没有大的水体。比较明显的证据就是,在今天的洞庭湖核心区域,如钱粮湖等地区,发现了不少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原始社会的人是不可能住在湖里,也不可能紧挨着湖居住,毕竟当时的人还没有修筑大坝的能力。

《庄子·天运》里有这样一句话:“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

这句话的翻译就是:“您(黄帝)在洞庭这片广阔的原野上演奏《咸池》这首乐曲。”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洞庭之野”出现了好几次。这说明当时的洞庭湖还是一片广阔的平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洞庭湖片区地图。我们可以看到,标注为“洞庭”的水面才一点点,仅有今天洞庭湖的东北角那一块。

这张图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当时的资水居然在下游有个分叉,分为两股水分别注入沅水和湘水。沅水和澧水在下游又合成一个河道,然后又都注入湘江。这几条河,最后都是通过湘江的河道直接注入长江。这跟今天有很大不同,今天的湘资沅澧全部注入洞庭湖。《汉书.地理志》的描述也和这个地图很相吻合,这一点就不赘述了。

因此,洞庭湖从春秋战国一直到秦汉时期,只有比较小的水面,应该是湘江的一个洄水湾。今天洞庭湖的其他地区应该都是平原或者水草丰茂的沼泽之地。

《楚辞·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是屈原路过洞庭时留下的文字。

秦朝关于洞庭湖还有两段相互矛盾的记载。

《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记载,秦始皇自长江进入湘江,到了湘山祠,遇上了大风,几乎不能渡江。秦始皇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秦始皇自认功劳比尧舜禹还要打,自然很生气,召来三千人把湘山(君山)上的树全部砍光,露出红色山体。

但是,后来有人在岳麓书院收藏的秦简里,也翻出了这段历史,跟《史记》的记载完全不一样。秦简里记载,秦始皇看到湘山的树木长的好,下令严禁砍伐这里的树木。

大家说说看看,哪种记载更可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西汉时期的洞庭湖湖区地图,跟春秋战国时期比,洞庭湖的面积没多大变化。但是,洞庭湖周边却出现了几个县。罗县,今天汨罗县;汉寿县;作唐县,今天的安乡县。这个时候的汨罗江,还是湘江的支流。资江依然分为两股,一股入湘江,一股入沅江。沅江却和汨罗江合在了一起,不再注入湘江,而是单独入江了。

三国两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洞庭湖有了明显的变化。

最大的变化就是,湖面扩大了,湘资沅澧四水的水流全部注入洞庭湖,不再直接进入长江。

“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水经·湘水注》

这段时间,洞庭湖水面扩大的主要原因就是长江水的倒灌。长江北面的云梦泽逐渐被泥沙沉积成陆地,失去了蓄水功能,长江水向南泄洪,洞庭湖面积急剧扩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来看看这张地图,东晋时期的洞庭湖周边地区。洞庭湖已经扩张到了相当大的面积,估计为3000平方公里左右。

这个图还有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清除标注了华容县的位置。刚好在蒲圻的西北面,因此,曹操逃跑走的路线肯定是湖北的华容道,而不是今天湖南的华容县。

从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巴陵(今岳阳)位于当时洞庭湖的顶端,直接面对长江。

临沅,今常德市区,则直接位于洞庭湖边上。

隋唐到宋

这一时期,洞庭湖进一步扩大。

唐诗里写洞庭湖的特别多。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当时的君山,已经完全在洞庭湖中间了。

我们再来看看南宋时候的洞庭湖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候,洞庭湖面积进一步扩大,由于人口大量涌入这一带,周边的县也多了起来。当地的豪强纷纷“侵占湖沼淤地,筑垸围田,广袤百里”,于是,钟相杨幺起义爆发了。

明清

到了明朝,湖水进一步扩张,沅江县城已经直接到湖边了。

清初的《读史方舆纪要》记录的明朝嘉靖时的洞庭湖:

“渡湖而南,则由长沙而之岭海,湖阔二百里;渡湖而西,则由常德而道滇黔,湖阔二百五十里;渡湖而西北,则入澧州,而取径于荆州、常德之间,湖阔亦二百里。”

这段记载可以与明嘉靖年间罗洪先绘制的《广舆图》相印证,明朝中叶的洞庭湖面积应该达到了7000平方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时期的洞庭湖区)

进入清朝以后,由于移民大量围湖造田,洞庭湖面积开始萎缩。

“乾嘉盛时,濒湖开垦无虚土”。——郭嵩焘

“自江至澧数百里,公安、石首、华容诸县,尽占为湖田。”——魏源

《大清一统舆图》上的洞庭湖,其天然水面积只有约4300平方千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嘉庆年间洞庭湖区,安乡离湖面有一段距离了)

人们不断地围湖造田,也不断在积累风险。清咸丰年间,荆南大堤垮塌,长江从太平、松滋、藕池、调弦等四个口子涌入洞庭湖,洞庭湖天然水面积的一度又短暂扩大至5400平方千米。

这次垮堤,还直接新产生了一个县,南县。

在明朝以前,南县的大部分土地还在洞庭湖水中,只有几个小岛露出水面。

唐宋时期,县境尚在浩渺洞庭之中,仅有寄山、明山、宋田山和太阳山浮峙水面。咸丰二年(1852年)六月,湖北省石首县藕池江堤溃决,长江洪水泛滥,夹大量泥沙从溃口倾泻南奔,直灌洞庭。到了同治年间,已经堆积成一个沙洲,时人称之为"南洲"。南洲越来越大,形成了百里沃野,人们又纷纷过来垦殖。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湖南巡抚吴大澄奏本清廷获准,划割六县交界之地,在境内乌嘴设置"南洲直隶厅抚民府"。民国二年(1913年)十月,湖南都督府下令撤销南洲厅,改称南洲县,民国三年六月八日又根据内务部复电转令,将南洲县更名为南县。

这完全是一个长江泥沙冲出来的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的洞庭湖,已经很狭长了,当年的八百里洞庭,只能在历史中寻找一点慰藉。

敬请关注,感谢每一个遇见的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