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绵阳解放街新貌。周洪攀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放街旧貌。祁志富供图

一阵秋风吹过,绵阳市解放街两侧的法国梧桐发出沙沙声响。
  这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很短,只有413米,却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一直是绵阳的政治、经济中心。从宋代开始,这里就是绵阳州府所在地。明清时期,这条路叫通圣街,民国时期命名为德操路。1949年12月绵阳解放,这条街更名为解放街。
  75年来,绵阳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深藏于市井之中的解放街,基本保留了过去的风貌,整条街道幽深、安静,街道两边的老梧桐树见证了城市75年来的沧桑巨变。
  遥想当年,这里曾是绵阳行政部门集中所在地,19个县市行政命令从这里发出……

千年老街更名解放街

  每天清晨,袁教云老人准时出门,从解放街出发,沿着涪江河堤跑步,返程时再买些家中所需要的食材,退休生活如此周而复始。
  袁教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家住解放街33号绵阳一中巷子里。“解放街右侧这条路是老路,左侧是后面扩出来的。”站在巷口,说起解放街的历史,袁老滔滔不绝。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绵阳城,绵阳解放,原来的德操路改名为解放街。
  袁老说,绵阳主城区最早在开元场一带,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开始,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之父、绵州推官欧阳观筑土城,设四道城门。“据说欧阳修就出生在绵阳一中位置,由此可以推断,绵阳在当年修城时,就有了这条街。”
  至于这条街最早叫什么已无法考证,但在明、清时候,这条街叫通圣街,寓意通圣往贤。到了民国时期,现在的军分区位置就是抗日名将孙震的府邸,家门口的通圣街被改名为德操路,“但老百姓喜欢叫衙门口。”1949年解放时,绵阳城实施军管,解放军入驻组建绵阳军分区,这条街被正式命名为解放街。
  “解放街是绵阳最早铺设柏油路的街道之一。”袁老记得,1964年,他正在绵阳一中上初中,国外流行修柏油路,绵阳也开始对街道进行铺设。“那会柏油路技术没有现在先进,需要用铁锅把小石子和柏油一起翻炒。”公园口的大坝子就成了操作场,几百口大锅排在一起,干得热火朝天。路修好后,在道路两侧栽种上了法国梧桐。“除解放街外,绵阳城区的涪城路、建设街、油坊街、剑南路等街道,现存的梧桐树都是当年种下的。”

行政中枢完成历史使命

  自袁老记事起,就知道解放街是绵阳党政军机关所在地。
  史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设绵阳专区,属川西行署区。1952年绵阳专区属四川省领导。此后行政区划历经多次调整,1970年绵阳专区改称绵阳地区,地区驻绵阳县。1976年由绵阳县析置绵阳市,属绵阳地区领导,1977年,绵阳地区辖1市、18县。1979年撤销绵阳县,并入县级绵阳市。绵阳地区辖1市、17县。
  “绵阳专区曾管辖过19个县,是四川最大的专区,最远还管过重庆的潼南县。”说起绵阳的历史,袁老一脸的自豪。而绵阳专区的中枢就在解放街,19个县市的行政命令就是从这里发出的。
  1985年,绵阳地区撤销,绵阳市升格为地级市。随着撤地建市,解放街完成了历史使命,但绵阳人一直记得这条老街。在进行街道改造时,仍然保留着两侧的行道树。“这就是历史的见证。”袁老说。

老人出书留存岁月痕迹

  “这里是曾经的解放街;这里是曾经的红星街……”在解放街社区老书记祁志富手里,保存着绵阳城区新老街道的对比照片。
  “我出生于1962年,是土生土长的解放街居民。”祁志富说,当年的解放街宽度只有现在的一半。黄家巷口子上的房子全是小木楼,正宗的川西北民居。
  祁志富说,以前的绵阳城区很小,解放街是主干道。解放后,随着城市不断扩大,绵阳的四座城门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如今的绵阳,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96平方公里,到处都是高楼大厦以及工业园区。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的绵阳,正高速发展。
  “这些老街、老巷都是绵阳记忆,需要保存下来。”祁志富说,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还在解放街社区当书记的祁志富计划举办一次改革开放成就展。“刚开始时,根本找不到思路。我就决定找一些街区的老照片,进行新旧对比。”他到一些居民家里收集老照片,那时照相机还未普及,所收的照片不多,他又跑到文史馆、方志办等单位进行收集。
  手里有了老照片,祁志富有空的时候就会带着相机,站在老照片的同一角度拍上一张。“我新拍的这些照片,后期也会成为历史的见证。”祁志富说,随着手里的新老照片逐年增多,让他谋生了出书的想法。2018年,祁志富自费出了一本书《岁月留痕》,将手里的老照片刊印成册。他希望这本书“让绵阳人了解绵阳的发展历程,同时也留住绵阳记忆。”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周洪攀 王祥龙
特别鸣谢
绵阳市涪城区委党史研究室对本组报道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