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有过一句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

他说的是国与国之间关系,但是放到大明官场,这个原则也是适用的。

清流成员各有各的心思,每一个人所作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清流领袖徐阶,被皇帝扶植起来,站在严党身后,成为他们的对立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嘉靖会选中徐阶成为严嵩的副手?

徐阶本人

徐阶年轻时是一个愤青,中了探花后在翰林院工作,如果顺利就会从翰林、升到侍讲,然后外放一省大员,最后进入内阁,成为首辅,他的一生就圆满了。

结果小徐得罪了当时的首辅张璁,而被发配到偏远地区做小官。嘉靖还在柱子上刻上 “徐阶永不叙用”。

探花当然不愿意沉沦,他在基层处理了很多案件,逐渐也懂得了官场的规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言慧眼识金,将徐阶从地方调回京师,算得上是他的恩人。但夏言在和严嵩的斗争中,夏因为一时心软,饶过严嵩,结果多年后夏言,却死在严嵩之手。

恩师被杀,并且公开被斩,在徐阶心中埋下了仇恨,他已经不是年轻时的他了,变得隐忍,在严嵩手下兢兢业业的做副手,处处以严嵩马首是瞻。

他的目标就是要拉严嵩下马,自己做首辅。

嘉靖扶植他,让裕王做他们背后的势力,徐阶和裕王也就成了合作伙伴,其他清流成员和徐阶是临时合作伙伴,大家因为利益他们走到一起。

清流门派

清流的几位主要大佬,心思却各不相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阶资格老,做过国子监老大,有很多门生,张居正、赵贞吉就是其中的翘楚。

徐阶被派给裕王做老师,但他来得晚,关系上不如高、张,他们是裕王府的讲师,与裕王更加亲密一些。

裕王一直尊称其为"徐阁老",看似尊敬,实在又含有一丝隔阂。

徐阶做事,谨慎,不出格,他的战略就是等对手出错,他一辈子的目标就是斗严嵩,然后接任首辅,这辈子就圆满了。

严嵩也曾深情地对徐阶说,这些年在我手下倒下的人太多了,做我的副手不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背后的意思,就是徐阶,你厉害,我没办法动你。

高拱、张居正是裕王的老师,他们有理想,想要做事情,从年纪上,张居正最年轻,理想更长远。

高拱年纪次之,为人很清高,脾气暴躁,但这两个人都很聪明,有权谋,他们不仅要斗倒严嵩,还要做首辅。可位置就一个,就要看各人的本事和造化了。

张居正不仅仅满足做首辅,他还要做改革,他多次在裕王面前提到大明的弊病,一定要改。

这三个人,心思各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流还有谭纶、赵贞吉,谭纶是裕王的心腹,王府詹事,从称呼上裕王也亲切地叫他“子理”,相互称字,明显关系更加亲切。

赵贞吉是徐阶的学生,与裕王关系疏远,就可以理解赵贞吉,那么着急要入内阁的心情了。

剧中提到的清流人物,徐阶、赵贞吉利益暂时一致,赵大人心中目标也是要进内阁,做首辅。

高拱、张居正都是裕王老师,张居正还是世子的老师,他的未来可期。

徐阶背后的心思

徐阶本来就不是裕王的嫡系,他们能够走在一起完全是因为,共同的目标"倒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谭纶、高拱、张居正,他们是裕王的心腹与恩师,注定了他们会成为利益共同体,毕竟位置就那么几个。

徐阶倒严是为了报仇,更是为了保命,毕竟严嵩在朝,对手们都没有好下场,有些是嘉靖授意的,有些就是他自己公报私仇了。

徐阶与裕王对待严党的本质区别,徐阶与严党是势不两立,裕王扫除严党是为了今后继位顺利。

就决定了他们只是暂时的利益同盟,清流内部如果出现大的利益纠纷,这种同盟就不复存在了,毕竟他们是因为利益结盟的。

剧中许多情节就可以理解,胡宗宪去江苏借粮,江苏巡抚赵贞吉对胡说,两面都给他打招呼不借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面是指清流和严党,严党也许是赵贞吉故意说的,但清流能够指使赵的,这个人一定是徐阶。

但之前清流在裕王府开会时,张居正说索性让浙江乱起来,李妃反对,要留给裕王有民心的天下。

所有人都没有反对,一致同意要借粮,还派遣了谭纶推荐的海瑞和王用及去帮助胡宗宪

可胡宗宪来到江苏却借不到粮,可见清流只在意自己党派利益,丝毫不在意浙江百姓,赵贞吉在清流中要依靠老师,自然不会出手帮助胡,可见此时清流各派之间的矛盾。

徐阶的这一阳奉阴违的做法,正好表明了他和裕王之间的微妙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展现出了在利益面前,所谓的政治联盟的脆弱性。

明史对徐阶评价老阴憋,真的很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