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有了年纪,外出渐渐少了。日常聊天,有关过去的人或事,便慢慢多了起来。其中出现最频繁的一个人,就是孙文龙。
在我还未出生前几年的时间里,孙文龙是老家那个县城的县委书记,所以,我对他的印象,全是从父母年复一年的重复回忆中,依靠一点点碎片的积累,渐次成型。
父母年轻时都是吃过大苦的人。父亲因为家庭成分问题,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虽然早早学了医,却不能所用。当时母亲已经生了我的哥姐,生活一度困顿到揭不开锅。母亲曾经说过有一次半夜趁邻居睡着的时候,去把邻居家堆煤池子周围的碎煤面和土渣扫到一起拿回家,为的是第二天做饭有火可生。时隔几十年,母亲说起这件事还满腹辛酸和羞愧,念过书的人,为生活逼迫到那种地步,在今天不可想象。
几经争取,而且乡村里也确实缺少可以看病的大夫,村里的干部就在一所破败的旧庙里设立了一个诊所,让父亲在监视下,在这个诊所坐诊。父亲聪明,也爱钻研,诊所设立没多久,在十里八乡便有了名声,找上来的乡亲络绎不绝。但在村里干部的眼里,父亲任然是不值得“信任”和“尊重”的人。家里的日子,也仅仅是“改善”到能够维持果腹。
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孙文龙书记到我们县城任职,当了县委书记。在那个时候,一个乡村坐诊的成分不好的土医生,和一个县委书记之间的距离,几乎有天和地那么远,在父母这里,即便穷尽他们所有的想象力,也不会想到和这位县委书记发生交集。
但孙文龙书记却很快注意到了父亲。当时县城医院里缺好大夫,孙文龙书记在多方了解后,提出要把父亲调到县医院工作。但是当即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但孙文龙书记不为所动,坚持要把父亲调到县城工作。我直至今日,依然不能想明白,他一个高高在上的县委书记,为什么会为一个从未谋面,也根本没有机会去向他面陈苦情的年轻人,冒这么大的风险。
第一次孙文龙书记开了公函,行文到父亲所在的乡村,父亲没有去成。
但意外的是,孙文龙书记很快就找了过来,这次他派了自己的秘书和司机,开着车直接到村里,把父亲接走了。当年一个县城里的汽车,拢共也没有几辆,县委书记派车到偏僻村子里把素未谋面的父亲接走,我无法想象,当年引起的轰动,是多么的惊心动魄。
再后来,在孙文龙书记的关心下,父母很快都有了工作,一家人的生活,也慢慢开始有了起色,我们兄弟几个也才有机会读书,念大学,最终走出外边的世界。
孙文龙书记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为什么要冒那么大的风险去爱护关心一个素未谋面的年轻人,作为当事人的父母,这么多年来也没有全部想明白。我只知道,我们没有机会去向这位受尊敬的人亲面询问,在后来的岁月里,也并没有机会向他当面致谢。直到他英年早逝。
现在仔细想想,唯一的原因,就是因为父亲的医术。我想,在孙文龙书记看来,一个医术好的大夫,自然应该在最适合他的岗位上工作,这样才能发挥他最大的作用。所以在考虑这件事情的时候,其他所有的因素,包括这件事情对他的仕途可能造成的影响等,都被他放在了一边。
他的这种朴素的品质,其实从他任职我们当地县委书记的几年工作里,一直是有脉络可循的。
孙文龙书记在我们那个偏僻的县城里,却几年如一日,天天穿了胶鞋,戴了草帽,一个村一个村地跑,修了大大小小数百处水利设施、在田间陇头,种下了上百万颗郁郁葱葱的桑树苗。
这些大小水利设施,在数十年后,有的依然在使用之中,当年的桑苗,在他身后已经成长为漫山遍野的桑林,也让老家那个靠天吃饭的山区县城,从此摆脱饥馑,成为华北蚕桑第一县。
孙文龙书记能做到这些,我想,靠的不是什么“高超的智慧”,而是一颗善良的、红扑扑的、有着对他人、对乡村最朴素、最深沉情感的赤子之心。
年末岁首,我和我的家人都怀念你,感谢你,素未谋面的孙文龙书记。
来源:炉边手记(原文有删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