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索马里洋流是寒流还是暖流的争论,其实一直存在。本文列出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并在文末给出教学建议,仅供各位地理老师参考。

观点一:索马里洋流无论冬半年还是夏半年都是暖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来源于人教版教材及地理图册

在人教版新教材中,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中标注出的索马里洋流的都是红色箭头,也就是暖流。人教版新教材选必一主编丁尧清曾发文阐述了这一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最后总结:夏季,索马里洋流源自跨赤道的洋流,方向向北,是暖流;冬季,索马里洋 流向南穿越赤道,是北赤道暖流的延伸流,也是暖流。

观点二:索马里洋流夏半年是寒流,冬半年是暖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来源于 羊羊地理

夏季的索马里洋流由于是索马里沿海上升补偿流的延续,上升到海岸的海水温度低,因此表层风海流作为上升补偿流的延续,夏季索马里洋流为寒流。

冬季的索马里洋流来自北印度洋海域,这里纬度低(北回归线以南),沿岸气候干燥,云量较少,太阳辐射强,气温较高,海水温度也较高。而且索马里洋流也是北赤道暖流的延伸流,所以水温较高,为暖流。

观点三:索马里洋流冬半年和夏半年都是寒流。

点击蓝色链接了解该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洋表面温度分布图(2021年2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洋表面温度分布图(2021年8月)

该观点来自于公众号“狐说地理”,公众号作者列举了一系列论文和数据,最终认为索马里洋流夏季(含上升补偿流)和冬季都是寒流,而远离海岸的季风洋流全年都是暖流,是有的高中教材和《中地参》的两篇文章把印度洋季风暖流与索马里寒流混淆了。

笔者的教学建议

笔者认为,在现有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先取目前已经得到学界广泛认可的部分事实进行讲授,即索马里沿岸夏半年存在上升补偿流,使得该海区表层海温和气温较低,一方面形成了季节性渔场,另一方面对气候起到了降温减湿的作用。

对于索马里洋流的具体性质,可以暂时做模糊化处理。另外,对于洋流的性质,要落脚到寒、暖流的基本定义上,即洋流与流经海区水温的对比。这一结论需要多方数据的实际验证,不能仅凭推测或者推演得出结论

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50~250km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软流层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总的规律是大洋之下位置较高(一般在60km以下),大陆之下位置较深(深度在120km以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究表明,地震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基本上都是随深度而增加的,但在相当软流层的深度上即地下50~250km深处,波速却一反常态,比上层还低5~10%,纵波由每秒8.1km减少到每秒7.8km,横波则由每秒4.6km减小到每秒4.4km,成为一个地震波低速带或低速层(称古登堡低速带))。地震波速度的降低正说明这一层的物质与上下层物质有所不同。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地震波的传播可以推测:软流层的物质从总体上看仍是固态的,因为纵波、横波都能通过;然而波速的降低又说明该层的物质较岩石圈的岩石要软要热些,这里软硬的差异是冷热的必然结果。所谓“热些”是说物质温度比较接近其熔点,虽未熔化,但其可塑性和活动性却大大增强了;所谓“软些”是说该层的物质有点象儿童玩具中的“橡皮泥”,在较长时间的作用下就可以表现出可蠕动或可流变的性质即说物质是固态的,但又因为温度较接近熔点表现出可以缓慢移动与对流的特性,这种特殊状态称为“潜柔状态”。由于软流层离地壳很近当上覆压力减小时,物质就会由这种不稳定的潜柔状发生相变而转化为液态的岩浆,软流层有些地方横波不能通过正说明该部位已产生局部熔融(温度高于熔点,潜柔状态转为液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曾根据岩石的导热性推测软流层的温度,结果发现在100km深度上温度可达1300°C左右,这个温度与从火山口流出的熔岩的温度十分接近,这似乎证明:火山熔岩就来自于软流层,换句话说软流层似乎就是岩浆的发源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一下,软流层的物质应当具有流动性的可塑性固态。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固态。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