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三老讳字忌日碑》,又称《三老碑》,距今已近两千年,是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5月刊刻的。无作者姓名。目前,它被西泠印社杭州的汉三老石室收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会稽的《三老碑》(《大吉买山地记摩崖》)《跳山摩崖》(《大吉买山地记摩崖》),是目前浙江现存的最古老的汉刻重宝,《余姚县志》称其为“浙东第一石刻”,其石刻价值之高,令人叹为观止。这是西泠印社的“镇社之宝”,也是西泠印社的三大长老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老碑》出土时,碑额已经遗失,今高九十一公分,宽四十五公分,四围皆有破损,成一条不规则的弧形。碑面上有一条边框,边框上的铭文用边界分为左、右两行,右侧边框又分为横向边框四部分。

这座石碑是由三大长老之一的“通”之孙“邯”所铸,用以记载其祖先和祖先的姓名和死亡日期。

咸丰二年(1852年),《三老碑》出土于浙江余姚客行山,最初为余姚颜陵坞周世熊所得。后因太平天国运动,碑身遭火烧,但碑身并无多大损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九二一年秋天,这块石碑在上海被日本人以高价买走。浙江籍的姚煜和沈宝昌得知此事,立即联络丁辅之等人,以8000两黄金将其收购,这才免于流落到国外。丁孚,就是西泠印社创始四人中的一位。

《三老碑》出土后,被各大世家视之为宝,予以记载。吴昌硕对这座石碑的评价是:“篆隶之间,苍劲有力。”顾燮光赞叹这座石碑:“风格古朴,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老碑》具有“古拙”的总体风格。一般来说,所谓的“古”,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古气”,一种是由外界的自然力量,在某种程度上与“金石气”是重叠的。

此外,由于年代久远,该碑刻于建武时期,距《张迁》、《曹全》、《乙瑛》、《史晨》等成熟的汉碑约有150年之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拙”的意思是不成熟和不灵活。《三老碑》之“拙”当是因其地域性所致。它并非诞生于中原的关中地区,也不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是来自于古代越国的蛮荒之地。

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是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导致的文化积淀的薄弱,也就是在书法艺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笔法上讲,《三老碑》以笔走法为主,线条纤细,颇有沙锥皴之意。在线条的描绘方面,碑身也颇具特点,主要是以圆浑舒展的线条为主。但他偶尔会因为惯性而写出一段方方正正的线条,这也让他看起来多了几分稚气,显得有些可爱。

从右侧的四个石碑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前两个石碑都是以圆圈的形式排列的,看起来很是古朴。最下面的两个格子,都是笔直的方线,形状也是方方正正,看起来很是清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结构上看,《三老碑》中的字大多是正方体,区别在于字体总体尺寸的改变,以及在空间上的占据性。右边的四个石碑,从上到下,越来越大。

细读《三老碑》中,有一种“疏”字形,这种“疏”的特点,就是要将单个的“字”放大,才能显示出它的特点。但也有少数几个字,并不追求方正,而是稍稍倾斜了一些,给人一种别样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形制上看,由于礼制和文化伦理的要求,这块石碑被划分为五块,每一块的形状和风格都略有差异,但如果能将它们统一到一块石碑上,倒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若以此为参照,写出一副隶书,又是怎样的情形呢?

此外,在字体方面,《三老碑》也是汉隶中的一部很有特点的作品。除了本身的笔法和结构特点之外,偶而参以篆书,亦有其独特的韵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习这座碑,特别要注意结字的趣味,不要写得太过平庸,还要注意章法中的大小变化,奇正变化,在矛盾之中寻求整体的调和,用笔要干湿,敢用枯笔,要有无墨的地方,要善于拧转,要有篆籀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