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很多奇怪的描写。

这种描写,在其它的小说里,就是偏题,就是冗赘,但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它是历史的坐标,是时代的节点。

不能不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有着抛弃文学常规的特立独行的强大心胸,在小说里,坚持着插进这些无关情节主体的冗长段落。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共计有着这样的三个段落描写。

这三个段落就是:一是屠犹段落。二是苏波边界段落。三是列宁之死段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先看“屠犹”段落。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触目惊心地写到了当地军阀屠杀犹太人段落。

对于东欧历史缺乏认知的中国读者来说,对小说里的“屠犹”段落描写,毫无直感认识,更难以拥有感同身受的理解。

而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屠犹”段落的描写,完全是脱离主人公保尔主线之外,而孤军独战地存在着。

当屠犹发生时,保尔已经背井离乡,躲到外地去了。

亲身涉入到“屠犹”段落的,只有保尔的童年的朋友谢廖沙。小说里在以全能的上帝视角描写屠犹段落的时候,面面俱到地描写了屠犹的细节,但小说的中心人物,包括谢廖沙都没有在冲突过程中,有什么具体的表现。小说完全是以自然主义的描写,事无巨细地展现了惨不忍睹的屠犹惨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中国拍摄的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实在看不过去这种游离在小说故事进程之外的段落描写,在电视剧中稍微作了情节的修改。

在电视剧中,谢廖沙有一个恋人,名叫丽娃,这也是小说原著里在屠犹段落中提到的一个女孩,电视剧把丽娃的故事线放大,与谢廖沙拉扯上了关系,在前面埋伏下丽娃与谢廖沙情投意合、而且还得到了谢廖沙父亲认可的一段情节铺垫。

后来在屠犹发生时,丽娃被犹太商人留下来看守屋子,在屠犹凶手大开杀戒的时候,她惨遭凌辱,花殒容残。

这样,中国的电视剧把原著里突兀地插入到小说中的屠犹段落,好歹与中心人物建立了联系,谢廖沙也因为有了与丽娃的一段情,而将他与丽达的情感关系给删除了。

“屠犹”段落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其实非常真实地展现了乌克兰地域上的民族构成的复杂性以及各个民族之间的恩怨情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在《俄罗斯学刊》2023年第12期刊发的《俄国1917年革命和内战期间各种势力在乌克兰的角逐及结果》中可以看到一个数据,文中提到的地域,大致相当于保尔的家乡再向西的那部分地理空间的民族分布情况:

——东加利西亚是乌克兰人地区(62%的居民是乌克兰人),其主要城市是利沃夫(居民206 113人)。这里的犹太人(占居民的12%)把波兰语视为母语。甚至当地的奥地利人都波兰化了。在东加利西亚,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10%。1900年,75%以上城镇人口说波兰语,14%说乌克兰语,只有1%说德语。甚至在东加利西亚,乌克兰人在市民中所占比例为25%—30%,波兰人也是这个比例。但东加利西亚40%—45%的城市居民都是犹太人,他们在城镇人口中占绝大多数。——

可以看到,在保尔所在的家乡,分布着波兰人、俄国人、乌克兰人、犹太人。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将屠犹的原因,归结为彼得留拉匪兵所为。

这是否符合历史史实?

我们在国内出版于2019年的由乌克兰裔美国学者浦洛基所著的《欧洲之门》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对彼得留拉的界定:“在彼得留拉的意识中,攻击犹太人等于背叛乌克兰。问题在于,尽管他发出了命令,但他极少或并不急于惩罚那些反犹行为的实施者。……由于彼得留拉对其军队的控制力有限,他并不愿意真正执行自己的命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中的大意是,彼得留拉并不一定热衷于屠杀犹太人,但他无力管控他的手下,而且不得不有求于部下,所以只得听任手下军队胡作非为,屠杀无辜。

在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具体描写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的分寸也是掌握得比较准确的,与这位美国学者所述保持高度一致。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并没有写彼得留拉发起了“屠犹”行动,而是他手下的各帮势力发生了火拼,有一个派别受到重创,转而恼羞成怒,把屠犹作为敛财与发泄兽欲的“消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说里这样分析这个屠犹刽子手的内心想法:

——不错,上校老爷已经加入了社会革命党,再搞这种名堂,多少有些顾虑。他的敌手又会乘机制造反对他的舆论,说他戈卢勃上校是个虐犹狂,而且一定会在大头目面前说他许多坏话。好在他戈卢勃目前并不靠大头目过日子。他的给养全是自己筹措的。其实,大头目自己也完全清楚,他手下的弟兄是些什么货色。他本人就曾不止一次要他们奉献所谓征来的财物,以解决他那个“政府”的财政困难。至于说戈卢勃是虐犹狂,那么在这一点上他早就名声在外了,再干一次,他的名声也不见得再坏到哪里去。——

应该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刻画的彼得留拉无力掌控手下的真实情境,今天的各国研究者,依然持着这样的共性的认识。

这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写到的屠犹段落,正是揭示出保尔家乡民族混居的复杂状况,而在这一地域上的屠犹惨剧,依然在日后的历史进程中不绝如缕地上演着,包括二战期间发生在乌克兰土地上的“沃伦惨案”,也是这种历史上的屠戮的再次重演。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第二个看似冗余的叙述是苏波边界段落。

在小说下部第四章里,作者描写了苏波国境线上的一幅奇怪的景象,苏俄哨兵与波兰哨兵隔着国境线,互不相扰,但也暗中较力,甚至产生友好的互动。

这一段描写中,根本没有保尔的什么事,但小说却用四页的篇幅,来描写边境线上的奇怪的哨兵关系。

实际上,我们注意到,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真正敌人,不是白军,不是德国人,不是彼得留拉军队,而是波兰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在保尔看来,与乌克兰搭界的波兰,是对苏俄的最大威胁。

在小说里提到苏波战争之后,边界正在进行重新勘界,保尔非常担心自己的故乡被划入到波兰那一边去,幸好最后边界划定后,保尔的家,留在了苏俄这一边,而这时候边界离他的家乡只有三十多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波战争之后的国境线(图中的绿线)

差一点保尔成了波兰人。

后来保尔又到了边境地区工作,敏感地触摸到来自于波兰那一端的敌意。

所以对保尔伤害最大的恰恰是波兰人,波兰人的贵族后代维克托因为追求冬妮娅,把保尔当成情敌,与保尔几乎是势不两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维克托的姐姐日后以贵夫人的身份来到苏联境内,看到了仍是工人身份的保尔,还不忘污辱一下保尔,意思就是说保尔当年的所在的军队攻下华沙的话,那么,她一定会成为他手下的猎物,而现在,苏联在苏波战争中被打败了,割让土地,把乌克兰的原来属于俄国的领土都划给了波兰,保尔的家乡也差一点被划到波兰的地界里去了,所以保尔现在只能望着她这一道秀色可餐的美味而无可奈何。

她的弟弟维克托污辱保尔用的是手脚,而她自己污辱保尔则是用女人的诱惑,可以说,整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如此从人性的兜底处出击保尔,就是这家波兰贵族的姐弟两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最刺激保尔的痛,恰恰是来自波兰。

这也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花费那么多的笔墨,描写苏波国境线上的暗中较量的原因。

实际上,我们也在此可以明白二战前,苏联为什么要夺回乌克兰西部、也就是保尔家乡以西的那一块土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写于三十年代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却照应了日后的历史走向,规定了日后的历史进程。可以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是一本对未来进行期冀与预言的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第三个看似冗余的叙述是下部第五章中的一个不起眼的段落中。

这里描写了1924年保尔家乡的一处报务室里,收报人员收到了一份电报,小说这个部分的描写用了三个页页,在这里交代了列宁逝世的突发噩耗。

这段描写的奇怪的地方,就是收报人员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他收接的电报与一位国家最高领导人突然离去有关,他开始是漫不经心的,随着列宁的姓名的逐渐坦露,他才意识到一个惊愕的消息放在他的面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出人意料的地方,是把列宁逝世的消息,放在对保尔故乡的巨大冲击力,而保尔这时并没有在故乡,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其实,作者在这里的设置,是平衡一下小说的结构,把他的故乡的段落再一次提振一下。

因为小说的前半部分的叙述重点,始终是他的故乡,描写了家乡的包括他哥哥在内的车站工人如何抗击德国人入侵,这些人物角色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保尔的成长与进步,而到了小说后半部分,小说的叙述视角,必然追随着保尔离开故乡的奋斗与打拼之路,如果这时扔掉了保尔家乡的线索,那么,小说的前后两部分,是严重失衡的。

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巧妙的地方就在这里来了一次颇具匠心的叙述重点回归,用列宁逝世这一噩耗,来激活他家乡的培养保尔土壤的民众的奋进之心,让他们的整体素质与资质匹配保尔依然奔驰在超越自我的道路上的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个段落之后,保尔的哥哥一反之前的沉沦在平庸生活中的碌碌无为,再次焕发了保尔少年时感受到的那种独木撑天的雄浑气概。这个角色也完成了小说里的自我命运逻辑的设定与架构。

因此,《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太过容易地漂浮在它的表面的叙事与表达上,而忽视了小说里的隐性的内在的叙述动机与旨义。它之所以能历经出版之后的风风雨雨,跨越不同国度对它认识的沟沟坎坎,而依然保持着能够被发现、被图说、被释读的潜力与深度,与它内在的丰富的三D式的全能内涵是密切关联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正是恩格斯曾经说过的:巴尔扎克的小说“从这里所学到的东西,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未尝不可以如是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