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祯是北宋第四位皇帝,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四月十四日出生,他十三岁即位,二十四岁亲政,在位时间长达四十二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赵祯因病逝世,大臣们很快为他上了“仁宗”这一庙号,使他成为中国大一统王朝中第一位庙号为“仁宗”的帝王。

在民间叙事系统,如戏曲、小说等作品中,自元朝至晚清,不管是元杂剧,还是明清传奇、小说,包括形形色色的话本和地方戏,都有许多以宋仁宗朝为历史背景的作品,如包公故事、杨家将故事、呼家将故事,还有狄青故事,就连《水浒传》的开始,也是从仁宗一朝写起。但在这些故事演义中,宋仁宗本人的角色都是大龙套,从来不是主角,甚至以宋仁宗身世为基础脚本的民间传说《狸猫换太子》,宋仁宗也是小配角,真正的主角是包公包拯。在民间叙事和文艺叙事系统中,宋仁宗一直是最高级的跑龙套角色。要想真正理解宋仁宗这个人和他的时代,肯定还要看正式的史书和宋朝人自己写的笔记。

宋仁宗虽然看上去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与其他叱咤风云的古代帝王相比,好像存在感比较低。但是,他在位期间却涌现了众多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杰出人物。文学方面,明朝人评选出来的“唐宋八大家”,有六位为北宋人,包括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这些人全都在仁宗一朝登上历史舞台。宋词方面,无论是豪放词的领袖苏轼,还是婉约词的领袖柳永,他们都是仁宗时代的大词人、大诗人。学术方面,南北两宋真是百家争鸣,有关学、朔学、洛学、蜀学、新学等学术流派,这些学派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都生活在宋仁宗一朝,特别是著名的“宋初三先生”(石介、孙复、胡瑗)、“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也都是活跃于仁宗时代的大学者。至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在宋仁宗的时代也是灿若群星,有主持“庆历新政”的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还有日后领导“熙丰变法”的王安石、章惇、吕惠卿等新党中人,还包括主导“元祐更化”的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苏辙等旧党中人,他们中有不少都是在宋仁宗时代的政坛中崭露头角的。科学方面,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均出现在仁宗时代,其中用来制作热兵器的火药配方首见于仁宗朝《武经总要》,指南针与活字印刷技术首见于沈括《梦溪笔谈》。

所以,要论名气,宋仁宗肯定不如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但如果论百姓的爱戴程度,宋仁宗应该在历史上排名第一。根据《宋人轶事汇编》卷一记载,宋仁宗驾崩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而且,当他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连辽国皇帝也号啕大哭,真正伤心欲绝。为什么那么多人会为宋仁宗的死而伤心呢?

仁宗皇帝赵祯本人非常宽厚和善,平易近人,低调内敛。一个“仁”字贯穿了他的一生。他对大臣知人善任,宽厚仁慈;对待百姓也是爱民如子,轻徭薄赋;对待外邦辽国等也是以和为主,施行德化。由此,才使得当时的宋朝社会出现了安定太平、科技文化繁荣的盛世景象。所以,生活在宋仁宗时代的老百姓,在许多时间内都充溢着幸福感。

我们举几个小例子,来展示一下仁宗皇帝的“仁”。

其一,仁宗皇帝有一次上朝,面色很不好看。就有大臣问:“陛下您今日面带倦容,是哪里不舒服吗?”仁宗回答说:“没什么大事,只是朕昨晚没有睡好。”这位大臣来了精神,以为皇帝昨夜与嫔妃缠绵才导致早晨上朝精神萎靡,马上进言表示说陛下请注意保养圣躬,不可过分沉溺于美色。仁宗皇帝苦笑说:“卿等想得太多了,昨晚我只是因为肚子饿才失眠了。朕昨晚睡觉时,觉得肚子饿,想吃些羊肉,但寝宫里没有,我只能忍住饥饿扛了一宿。”大臣挺奇怪,说:“何不叫内宫厨房供应?”仁宗回答说:“我也想过叫御厨做点羊肉给我吃,可祖宗法中没有夜供烧羊的先例,如果我破了例,日后宫内就由我成为先例,不知每夜会杀几头羊伺候着,又浪费无数钱财!我还是忍点饿算了。”

其二,有一次仁宗皇帝在内苑跟大臣边散步边谈话,走着走着,他几次回头张望,似有所盼,但随从都不知皇上的意思。回到宫内,仁宗皇帝赶紧交代宫女说:“朕渴死了,快给我倒杯热茶来喝。”宫女问道:“官家刚才在外面为何不叫人送水,忍着口渴回宫才喝?”仁宗皇帝说:“我几次回头张望,都没看到有人拿着烧水的燎子跟着朕。如果朕出声询问,拿燎子的随从肯定会被问罪,朕只好忍着口渴而归。”所谓的燎子,就是用于烧汤烹茶的炭炉。还有一次,仁宗皇帝吃饭,竟然给饭中的沙子硌了牙,为了怕御厨的人为此得罪,他也慌忙嘱咐身边侍奉的人不要声张。

其三,大将王德用深受宋仁宗信任,有一次他献了两个美貌佳丽入后宫。谏官王素得知此事后,上疏极论。仁宗就把王素悄悄叫到宫里对他说:“您是先宰相王旦之子,我是真宗皇帝之子,所以,我们君臣的关系等于是世交。王德用确实进献了两个美人,观其初心,就是想表示对朕的亲近之意,您看朕就留下她们在宫里吧。”王素这个谏官还挺硬,马上回嘴说:“我担心的,恰是亲近!”也就是说皇帝您对和自己关系好关系亲近的人,就更要注意分寸!听王素此言,仁宗顿时有所感悟,马上命令近侍,赏赐王德用献入宫内的两个美女家里每人三百贯,立刻派人把她们送出宫去,而且马上办理清楚。王素看皇帝如此行事,心中也有不忍,就说:陛下您只要听进去我的谏言就可以了,不必这么风风火火地办理此事。宋仁宗正色回答说:“朕虽为帝王,但人情还是容易沟通。倘若再拖延几天,朕看见她们泪眼婆娑地不愿出宫,或许朕就不忍心遣送她们回家了。你先别走,就坐在这里等回报吧。”内侍不敢怠慢,没多久,就回来禀告说“事已了当”。

上述这些仁,似乎还是小仁。但在当时的承平时代,国泰民安,皇帝即使锦衣玉食,喜欢美女,也绝对不能算过分,像仁宗皇帝这样能自觉克制自己对美食的口腹之欲以及仁厚待人的例子,在我国封建王朝的帝王之中,却是太少见了。

此外,还有这样一件事,就是当时四川有个老儒,多年考试考不上,牢骚满腹,估计精神方面出了问题,竟然给当时的成都知府献上两句诗:“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这诗的意思是,只要把守住剑门关,烧掉入川必经的栈道,我们四川肯定就能割据一方了!这可了不得,这是要造反的意思啊。成都知府不敢怠慢,马上把这个老儒抓起来送到汴梁交给朝廷处置。岂料,宋仁宗知道此事之后,淡然一笑,说:“老儒哪里是想造反谋逆,不过是多年不第,发发牢骚而已。既然如此,给他一个司户参军的小官(宋朝时为从九品)做就可以了,不要小题大做!”如果这个老儒是在明朝朱元璋、朱棣时代或者是在清朝的康雍乾三朝,自己必死无疑不说,三族都要给杀个干净!

和宋仁宗相比,他后面几个大一统王朝被尊为“仁宗”的皇帝,包括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明仁宗朱高炽以及清仁宗颙琰(也就是嘉庆帝),人品方面都不如宋仁宗。宋仁宗崩逝之后,宋朝的大臣们自己就说,仁宗皇帝的庆历、嘉祐之治,远过汉唐,已经达到上古三代之风。三代指夏商周三代,在传统儒家看来,三代鼎盛之时也代表了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到了明朝,大学者朱国祯纵论千古帝王的时候说:“三代以下,称贤主(圣君)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在他心目中,千百年间,虽然帝王很多,但只有汉文帝、宋仁宗与明孝宗才配得上“贤主”之美誉。

当然,我们把仁宗皇帝的“仁”,仅仅理解成仁慈和仁厚,其实是失于浅薄。根据儒家解释,“克己复礼为仁”。什么是克己复礼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克制自己的欲念和激情,衷心服从道德制度的约束。仁宗嘉祐年间,曾有官员问仁宗:“如今政事无大小,皆决于中书、枢密二处,陛下一无可否,不能独断,这难道就是陛下您当皇帝的道术吗?”仁宗回答说:“治理天下,当然不能由我一人独断。如果都是我一人说了算,做对了还好,如果做错了,太难以改正了,不如在朝廷上让大臣们充分讨论,集思广益,然后再以宰相的名义发布这些决策。一旦在执行的过程中发现错漏,也会有台谏指出来,那样的话改正也容易一些。”

由此可见,仁宗皇帝对权力的欲念一直非常克制,他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作为皇帝,独揽大权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其实,仁宗皇帝的这些美德,也契合宋代的制度与政体。宋仁宗的自我克制,就是他守住了人君的本分,尊重宋朝从太祖、太宗以来既定的制度,即当时的“祖宗之法”,而且,当时的官僚体系和士大夫集团,都对他的帝王权力形成了一定制约。而宋仁宗这个人,恰恰是一位真正守规矩、不折腾的人。从这方面看,他似乎也是一个庸常的帝王,但从他手下那些灿若群星的文臣武将来看,他确实又是一位仁圣的君主。

本文摘自《梅毅说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