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至我国悠久的历史,“深衣”这一独特服饰名称,实则根植于周朝的土壤,于春秋战国之际绽放异彩,成为华夏传统汉服文化的代表服饰之一。那么,“深衣”之名何以得来?

据《礼记》的阐述:“朝廷祭服丧服皆衣与裳殊,惟深衣不殊,则起被与体也,深邃,故名深衣”。此语道出了深衣的独特之处——它打破了传统服饰上衣下裳分离的格局,实现了二者的和谐统一,仿佛将穿着者深深包裹于其中,故而得名“深衣”。其设计巧妙,以不同色彩布料勾勒边缘,既体现了穿着者的内敛与庄重,又不失高雅与风度。

图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彼时,中原大地正值思想碰撞、文化交融的黄金时代,儒家以“礼”为核心,倡导“文质彬彬”的君子风范;道家则追求“道法自然”,提倡服饰应如人品,质朴中蕴含不凡;墨家则强调实用与节俭,认为服饰之美应建立在温饱之上。在儒家思想受道家、法家影响的背景下,服饰不仅成为身份的象征,更融入了等级制度与哲学思考。韩非子虽否定天命,却主张服饰应顺应自然,反对过度装饰,体现了法家务实而深刻的美学观念。

社会风尚方面,贵族阶层追求服饰的宽博与奢华,以珠宝玉石点缀,尽显尊贵;而下层民众则倾向于简朴窄小,体现了社会阶层的鲜明差异。王侯卿大夫们,足下珠玑闪烁,腰间金玉交辉,裘衣华冠,尽显显赫。玉石加工技艺的精湛,使得佩戴玉饰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男子更以镶嵌金玉之剑彰显勇武与地位。

此外,战国时期诸侯国间的频繁交往也促进了服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礼仪往来中,精美的锦缎与绣品成为传递友谊与和平的使者,甚至成为结盟与求和的重要媒介。这也解释了为何在古代文献及现代古装影视作品中,朝廷封赏时常有“黄金万两、布帛千匹”的慷慨之举。

总之,战国时期的中原服饰,以其丰富多彩、款式多样的特点,展现了那个时代文化的多元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