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介绍银川的时候,都会说“银川自古以来是一个移民城市。”然后从古说到今,最后总结成一句话“宁夏有天下人,而天下无宁夏人。”

这句话似乎也成为了宁夏的一个标签,可是,其实很多人是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的,都以为是历史的总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宁夏人有天下人”最开始是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开始的。这一年,随着天下大定,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着力恢复塞上宁夏之地。

因为在此之前的洪武三年和洪武五年,明朝廷两次把如今宁夏境内的人们迁往关中,使得宁夏、灵州、鸣沙等城成为空城,在宁夏中北部造成无人区,以为缓冲地带,让虏寇没有了可以掠夺的地方。这个操作也可以称之为坚壁清野。

可是,随着安定下来,宁夏地理的重要性也显现了出来,因为宁夏水草丰茂,非常适合虏寇牧马。一旦成气候,那么越过萧关就直入关中,对明朝廷边境的安全,还有老百姓的生活威胁很大。

于是在洪武九年,明朝廷就命长兴侯耿炳文弟耿忠为指挥使,立宁夏卫,隶陕西都司,除了戍边军士,还徙五方之人实之。这“五方之人”来自于陕西,陕西,河北,江浙,河南一带,

开创“宁夏卫”(后改称宁夏镇)之后,耿忠以宁夏镇(银川城)为中心,在周边增设宁夏前卫、宁夏左屯、右屯、中屯为五卫,把“五方之人”分散到各处。后来藩王朱栴就藩宁夏,也带来了几万的卫队,随着削藩开始,他的卫队也被分散到宁夏各处。

他们也构成了最初的“支宁人”。

后来,随着宁夏大地的繁庶,贸易往来也变得频繁起来,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们来到了宁夏,时间久了,他们也变成了“宁夏人”。

不过,在明、清、民国时期,这句话都没有被提起来。这句话的出现,是因为“支宁人”的到来。

公元1958年,宁夏成立自治区,于是大批的人们从五湖四海来到了这里,支援和帮助宁夏发展经济和生产;随后“三线建设”也如火如荼展开,于是“支宁人”也就成为了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的总称。

他们遍布宁夏境内,在宁夏的方方面面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同时为宁夏的发展和建设奉献了青春和汗水,最后,他们也变成了“老银川”。可是从情感上,他们还是比较怀念自己的出生地,在很多风俗和习惯上,包括语言都保持和家乡一致,就这样,渐渐地“宁夏有天下人”这句话就流传开来。

比如现在,一说起“老银川” ,往上三代,基本都有“支宁人”的身影。

在那个时代,"支宁人"不仅是银川这座古城历史变迁的见证者,更是它繁荣发展的建设者。他们用汗水浇灌了这片土地,将南腔北调汇聚成一首首动人的建设之歌。岁月流转,那些曾经年轻的身影已渐渐老去,但他们的故事如同银川的黄河水,生生不息,滋养着后来人的心田。

如今,"老银川"的街头巷尾,还保留着许多那个时代留下的痕迹——老厂房改建的文创园,诉说着工业与艺术的跨界融合;那些由"支宁人"亲手栽下的树木,已郁郁葱葱,为城市增添了几分岁月的静好。每当夜幕降临,灯火阑珊处,老一辈的人们总会围坐在一起,讲述着往昔的峥嵘岁月,那份对银川的深情厚谊,跨越时空,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房。

年轻一代则在倾听中感悟,他们开始以新的方式致敬这段历史。有的通过拍摄纪录片,记录下那些即将消逝的记忆;有的则投身于旧城改造,力求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这些努力,让"老银川"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以及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期许。

而"支宁人"的后代,也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他们带着祖辈的坚韧与智慧,继续书写着属于银川的新篇章。无论是科技创新的前沿,还是文化传承的阵地,都能见到他们忙碌而坚定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让"老银川"的故事在新的时代里熠熠生辉,让这份跨越时空的情怀,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简单来说,无数的支宁人已经紧紧和宁夏融合在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分不开谁。都已经成为了这片土地上不可磨灭的记忆!如今,这个传奇还在继续书写着!

再一次致敬支宁人!

这里是宁夏!发现宁夏之美,感受宁夏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宁夏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