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老”员工,如何扬长避短?
文:中外管理传媒 庄文静
责任编辑:胸怀天下
关于延迟退休的议题已历经多年讨论,前不久终于尘埃落定:
从2025年1月1日起,我国将用15年时间,逐步将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60周岁延迟到63周岁,将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50周岁、55周岁,分别延迟到55周岁、58周岁。
相关规定还调整了职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从2030年起由15年逐步提高至20年,每年增加6个月。在统一实施延迟退休的基础上,允许职工在达到最低缴费年限后自愿选择弹性提前退休,提前时间最长不超过3年,且退休年龄不得低于现行法定退休年龄;也可以在单位与职工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弹性延迟退休,延迟时间最长不超过3年。
那么,延迟退休将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什么影响?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将带来怎样的挑战?企业又该如何应对?
传统岗位上,“老”员工将越来越多?
此次改革的核心是“法定退休年龄坚持自愿、弹性原则”。对于企业来说,这意味着增加了不确定性因素。
相关规定明确了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往前弹”和“往后弹”两种情况。“往前弹”即弹性提前退休。职工只要满足养老保险最低缴费年限,就可以自愿选择弹性提前退休,提前时间最长不超过3年,且退休年龄不得低于法定退休年龄。也就是说,大多数职工既可以选择按照新的法定退休年龄退休,也可以选择在原法定退休年龄退休。
而对于女职工来说,工作岗位的界定直接影响退休的年龄。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并无统一的认定标准,争议不断。例如,一些地区和企业仍适用上世纪70年代的“干部”或“工人”身份作为区分标准,而有些地区和企业则依据女职工是否担任“管理或技术岗位”来判定。通常,岗位的设置和安排是企业自主经营权的体现,企业有权根据自身的经营管理需要对此进行具体划分。
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在员工手册、聘用合同等用工文本中明确界定和划分“管理或技术岗位”,并明确员工的岗位属性,显然尤为重要,这是女性员工退休年龄认定的重要依据。
不同的职业人群,对延迟退休的接受程度也大不相同。例如,公职人员对延迟退休的接受度和认可度较高,特别是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公职人员更是如此。毕竟,职业赋予这些职位的个人价值感和社会地位都较高,因此他们乐于延迟退休;另外,实行年薪制、薪酬较高的群体,比如具有垄断地位的国企、民营金融企业、互联网企业,以及效益较好的民企等,都相对支持延迟退休。而对于收入水平较低、体力劳动繁重、技术类等工种的企业员工,以及灵活就业人员,他们大多是不欢迎延迟退休的群体。而事实上,这部分人群也是用人单位和企业相对更愿意留下的员工。
对于延迟退休政策的出台,有人担心在本来就比较严峻的就业市场情况下,老年人是否会抢年轻人的饭碗?专家们则表示,随着人口出生率下降,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每年都在减少,并且减少的速度还在加快。因此,部分老年人延迟退休与劳动年龄人口降低的数量相比,“挤出效应”并不明显。对于劳动力市场来说,延迟退休意味着将逐步增加数量可观的劳动力,近年来一直存在的“招工难、用工荒”等问题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尤其是在制造业,优秀的技术工人、高技能人才将给制造业提供更多的进行数智化改造的时间。
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约为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人,约占28%。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约有7.6亿劳动人口,其中技能劳动者仅占就业总人口的26%,同时高技术人才还正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
我们常说大学毕业即失业,但技工缺口却突破千万!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技术性工种的主因,是由于技术性工种相比其他职业在工作环境、薪酬待遇、社会地位和发展前景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于是,年轻人宁愿送外卖、送快递也不愿意进工厂。同时,很多年轻人即使就业,也更愿意投身新职业,集中在新经济和新业态中,而城镇职工中面临退休的老年人,大多数岗位相对集中于传统岗位上。
因此,在这个层面上,延迟退休能使越来越多有较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力留下来,延长他们的有效工作时间,可以有效弥补人力资源市场上的劳动力结构性短缺。
在此背景下,企业可以通过实施“老带新”制度,鼓励资深员工与年轻员工建立师徒关系,传授技能和知识。这不仅能够充分利用资深员工的丰富经验,还能帮助年轻员工迅速成长。
如何让老员工焕发“第二春”?
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对于发挥老员工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具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可能增加职业倦怠等问题。因此,用人单位需要找到激发老员工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这是未来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同时,延迟退休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成本支出和组织管理等方面都有显著影响,这要求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提前进行规划。
有人力资源从业者指出,过去在员工即将退休前的几个月,HR部门需要开始与员工沟通,准备相关资料。然而,新规出台后,情况可能会反过来,希望提前退休的员工会主动找到HR进行退休手续的准备工作。
因此,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看,这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也需要相应调整。HR需要提前与准退休员工沟通,以便及时补充岗位人员。
事实上,企业最担心的是员工活力不足。因此,企业应根据员工的实际年龄、身体状况和工作能力等因素,制定差异化的激励政策,确保每位员工都能在工作中发挥最大潜能。此时,企业更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晋升机制,为不同年龄段的员工提供晋升机会,打破年龄界限。
一位HR表示:“企业里老中青‘三代同堂’,要有效发挥老员工的价值,就要通过一些组织机制、激励方式去实现。”比如,了解老员工的需求是提高员工工作热情的关键。管理者可以通过定期面谈等方式,了解他们的期望和困惑,并寻找适合的解决方案。有的老员工可能渴望挑战更高难度的项目,有的则希望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有的可能就是想做些导师性的工作。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提供重要项目领导机会、工作岗位轮换、内外部培训等方式,调动老员工的工作热情。另外,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竞聘、项目负责制等方式,为大龄员工提供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和平台。同时,老员工在公司中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技能,管理者可以适当地为他们分配更多的职责和权利,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荣誉,要充分发挥老员工经验带头人、师傅和文化传承人的价值,沉淀他们的技术能力和经验。
当延迟退休,成为全球选择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延迟退休可能促使它们提高绩效评估标准,通过严格的考核流程自然筛选出不符合岗位要求的员工,想“混”到退休也会越来越难。
这一趋势下,担心末位淘汰、组织重构乃至裁员将成为常态,而“35岁现象”及内卷化问题或将加剧。为应对这些挑战,许多企业已开始探索人才外包、灵活用工、劳务派遣等多元化的人力资源策略,并积极实施业务流程和技术的数字化转型,以提升运营效率,减轻人力成本压力。
在此背景下,人力资源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无论是大型还是中小型企业,均寻求专业人力资源机构的支持,以优化招聘流程、加强员工培训及完善绩效考核体系。据统计,截至2023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市场规模已超越2.5万亿元,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3.5万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事实上,放眼全球,自从2020年日本取消了终身雇佣制,就标志着这一传统雇佣制度的彻底终结。诸如日立、资生堂、富士通及KDDI等知名企业,已率先改变招聘策略,明确各岗位职责,加速向能力导向的“作业型”人才招募模式过渡。这类转变在日本企业中日趋普遍。
所谓“作业型员工”,指的是那些非全职、非正式雇佣关系的工作人员,如合同工、兼职人员、临时工及派遣劳工等,他们往往不享有正式员工的福利待遇。在日本,60岁以上仍从事出租车司机、旅游巴士司机、保安、按摩师及销售员等职业的情况并不罕见。
近期,鉴于日本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缩减问题,日本航空公司计划自今年10月起调整退休返聘人员的薪酬结构。具体而言,60岁以上且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将获得与退休前相仿的薪资待遇,相较于以往减少40%-60%的做法有显著改善。
同时,法国、英国、德国、荷兰及比利时等国,都通过引入激励措施来鼓励延迟退休。这表明,随着全球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劳动力短缺和养老金缺口扩大已成为普遍挑战,延迟退休成为各国应对策略之一。
因此,时代在不断变迁,新的技术、新的观念、新的生活方式层出不穷。面对这样的变化,我们无法阻止,但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动,以更好地适应和应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