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位清廉的抗倭名将,死后连棺材都买不起,只能用草席下葬。谁知三百多年后,人们从他的墓中挖出了10亿金银珠宝。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是为了沽名钓誉假装清廉,还是另有隐情?

1956年4月的一天,浙江省临海市张家度村的村民到后山挖石头,当他掀开一块石板时,突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下面竟然是一堆的金子。他兴奋地挪开石板,发现下面有一个土坑,小心翼翼地用铁锹将其掀开,一颗又一颗金子从土里冒了出来。他先后捡了20多件,有金簪、金带板、金戒指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挖到金子的事立刻传开了,大家伙儿也顾不上农活,一窝蜂的跑去寻宝。

搬开石头,挖开土堆,眼前赫然出现一座古墓,泥土路散落着大量的金器和玛瑙,整个村子顿时沸腾起来。也有人知道这是文物,不能侵占,便向有关部门汇报。

文物管理人员闻讯赶来,他们向村民们讲解文物保护知识,鼓励他们上交,并承诺给予相应的鼓励。当时民风淳朴,仅一上午就收回了107件金镶玉、红宝石戒指、金冠、金簪、金带板、金镶莲花耳环,每件都做工精美,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其中22件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专家粗略估算,此次出土文物价值近10亿。

那么疑问就来了,一座小小的古墓能有如此奢华的陪葬品,墓主人到底是何许人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家通过史料和文物对比,确定墓主为明代重臣王士琦。问题又来了,历史上王士琦清廉刚正,穷得连下葬的钱都没有,为何如今能从他的墓中挖出这么多珍贵文物呢?难道他是个双面人吗?带着疑惑,咱们接着往下看。

王士琦是什么人?他出生于明嘉靖三十年,也就是1551年。1583年考取进士,此后历任南京工部主事、兵部郎中、福州知府等要职。他是封疆大吏,又是一位立下赫赫战功的抗倭名将。

万历15年,日本对朝鲜进行领土扩张,王士琦奉旨援朝,渡鸭绿江时,击楫啸歌,誓捐七尺。然而,当他们意气风发地从泉州出发前往南原时,接到了泗州失守的消息,南原已成空城。

将士们苦劝王士琦退守全州以保安全,他却斩钉截铁地说,两军对垒,不能先退,只能以死相搏。这一举动大大增强了抗击倭寇的信心。接着,王世琦诱敌围困栗林,击败了倭寇,立下大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班师回朝后,朝鲜民众欢呼加额,引裾随行,并且在全州立《去思碑》作为纪念。在朝鲜人民心目中,他是一位英雄。然而,王世琦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显赫,因为他为人低调,从不居功自傲,而且十分清廉。

在万历46年,也就是1618年,王士琦病逝,因无钱办理丧事,只得以草席裹覆下葬。据《康熙临海县志》记载:殁之日,帑无长物,旅榇萧然。既然如此,那么墓葬当中一百多件宝贝又从何而来呢?专家们终于在《明熹宗实录》中找到了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士琦下葬后几年,当朝天子知道了此事,觉得这位尽忠职守的重臣死后不能如此凄惨,便下令厚葬,重修墓地,墓前石坊篆刻“天恩赐地”四个大字。并修建了御表石亭,这就能够解释为何一个连棺木都买不起的清官墓中竟有如此多的黄金宝物,原来都是皇帝赏赐的。

王士琦家风严谨,后人不贪不取,从未使用过这些珍宝。几百年后,这些陪葬品意外被人发现。大概王士琦也没想到,自己的一世英名,竟然差点被皇帝的好心毁于一旦,如今这些金器珍藏在浙江博物馆里,历经300多年风雨依然熠熠生辉,无声地讲述着这位一生清正廉洁抗击倭寇的名将王士琦的精彩人生。

声明:文图均转载网络,内容未核实,如有侵,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