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蕉鹿亡

万籁天空秋淡薄,半帘风静夜参商。

罥烟断续灯花黯,梦醒惊谁蕉鹿亡。

这首七绝《蕉鹿亡》以深邃的意境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秋夜梦醒、思绪万千的画面,同时巧妙地融入了“蕉鹿亡”的典故,增添了几分哲理与韵味。

首句“万籁天空秋淡薄”,以“万籁俱寂”开篇,营造出一种秋夜宁静而深远的氛围。“秋淡薄”三字,既指秋意渐浓,天空显得高远而清淡,也隐含了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淡泊,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淡淡的哀愁基调。

次句“半帘风静夜参商”,进一步细化秋夜的景象。“半帘风静”形容室内环境幽静,与外界的喧嚣隔绝,只有偶尔透过半开的窗帘拂过的微风,带来一丝凉意与宁静。“夜参商”则借用星辰参商(即参星与商星,二者此出彼没,永不相见)的典故,暗喻人与人之间的分离或内心的孤独感,与秋夜的清冷相互映衬。

第三句“罥烟断续灯花黯”,将视角转向室内,通过“罥烟断续”形容烟雾缭绕、时隐时现的景象,给人以朦胧迷离之感。“灯花黯”则暗示着灯烛即将燃尽,光芒渐暗,不仅映照出时间的流逝,也预示着某种希望或温暖的即将消逝,与前文的秋夜清冷相呼应。

末句“梦醒惊谁蕉鹿亡”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直接引入了“蕉鹿亡”的典故。此典故源自《列子·周穆王》,讲述了一个人在梦中追逐一只鹿,醒来后发现得到的是一只死鹿,最后却连死鹿也消失无踪的故事,寓意世事如梦,真假难辨,得失无常。诗人以此典故收尾,既表达了对人生如梦、虚幻不定的感慨,也透露出对过去某段经历或梦想的失落与追思,令人回味无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绝.别离枝

山云耸壑吐晴髻,客登龙塔久无诗。

回望黄昏流水外,秋风吹瘦别离枝。

这首《七绝·别离枝》以自然景象为引,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离别之时的深深感慨与不舍之情。

首句“山云耸壑吐晴髻”,以山云缭绕、耸壑而出的壮观景象开篇,用“晴髻”来形容云团之形态,既展现了自然界的雄浑壮美,又带有一种清新脱俗的美感,为全诗铺设了一个高远而明净的背景。

次句“客登龙塔久无诗”,笔锋一转,将视角拉至登高远望的诗人身上。诗人登上龙塔(此处“龙塔”或为虚构,意在表达高塔之意),面对如此美景,却久久未能成诗。这并非因为景色不足以动人,而是诗人心中满溢的离愁别绪,使得他难以言表,情感之深,可见一斑。

第三句“回望用黄昏流水外”,诗人从高塔上回望,只见黄昏时分,流水蜿蜒,远方已是一片朦胧。这一景象不仅描绘了时间的流逝,也暗含了离别的迫近。黄昏,常被视为一天之中最为哀愁的时刻,而流水则象征着时间的无情流逝与离别的不可逆转,两者结合,更加深了诗人心中的离愁。

末句“秋风吹瘦别离枝”,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秋风萧瑟,吹拂着即将离别的树枝,仿佛连树枝都被吹得瘦弱不堪。这里,“别离枝”既指实际中因秋风而显得瘦弱的树枝,也象征着诗人与亲友或爱人之间的离别之情,被秋风一吹,更显得凄清与瘦弱。诗人以物喻情,将内心的离别之痛表达得淋漓尽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绝.亥南槐

万里云浮雁字来,杨花早谢菊花开。

黄昏日下东篱客,几曾翻梦亥南槐。

首句“万里云浮雁字来”,开篇即展现了一幅辽阔壮丽的景象,万里长空之上,云朵飘浮,雁阵南飞,排列成“人”字形或“一”字形,象征着季节的更迭与远方的信息。这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美丽景象,也寓含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与期盼。

次句“杨花早谢菊花开”,通过对比杨花的早谢与菊花的盛开,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替。杨花(即柳絮)的飘逝,代表着春天的结束与短暂的美好;而菊花的盛开,则预示着秋天的到来与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第三句“黄昏日下东篱客”,将视角拉回到诗人自身,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夕阳下的东篱边,一位孤独行者的形象。这里的“东篱”常用来指代隐士的居所或归隐之地,而“客”则暗示了诗人自身或许也是一位漂泊在外的旅人,或是内心渴望归隐的隐士。黄昏的宁静与孤独,与诗人的心境相契合,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超脱的氛围。

末句“几曾翻梦亥南槐”,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里的“亥南槐”可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点或象征,代表着诗人曾经的一段经历或某种深刻的记忆。诗人通过“翻梦”二字,表达了自己在梦中多次回到那个地方或那段时光,心中充满了对过去的怀念与追忆。然而,“几曾”二字又透露出一种无奈与感慨,暗示着那些美好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只能在梦中重温。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与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深深怀念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同时,也传达出一种超脱与淡然的人生态度,让人在品味之余,也能感受到一份来自心底的宁静与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绝.雨沧浪

昨宵血压飙升,头痛欲裂,诗以嘲解

天公欲劫病身亡,自作青词蘸道场。

大笑蓬山来乞骨,人间留得雨沧浪。

这首《七绝·雨沧浪》及其序,深刻体现了诗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病痛时,所展现出的幽默、豁达与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序中提及“昨宵血压飙升,头痛欲裂”,直接点明了诗人创作此诗的背景——一场突如其来的健康问题。然而,诗人并未因此沉沦于病痛之中,反而选择以诗自嘲,以此来化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令人钦佩。

首句“天公欲劫病身亡”,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将病痛比作是天公欲将自己劫走,甚至威胁到生命,这种幽默的比喻,既展现了诗人面对病痛的无奈与自嘲,也透露出一种对生命不屈的抗争精神。

次句“自作青词蘸道场”,这里的“青词”通常指道士上奏天庭或征召神将的符箓,而“道场”则是道士做法事或修行的地方。诗人自比为道士,在病痛中“自作青词”,仿佛是在为自己举行一场法事,以求得心灵的安宁与病痛的缓解。这种超然物外的想象,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独特理解与深刻感悟。

第三句“大笑蓬山来乞骨”,蓬山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常指仙境或神仙居住的地方。诗人想象着蓬山的神仙前来乞求自己的骨骼(这里可能是对生命或灵魂的隐喻),而自己却以大笑回应,这种对生死的超然态度,再次展现了诗人的豁达与乐观。

末句“人间留得雨沧浪”,则是对前面所有情感的升华与总结。诗人表示,尽管病痛缠身,但他依然选择留在人间,欣赏那雨后沧浪的美丽与清新。这里的“雨沧浪”不仅指自然界的雨后景象,更象征着诗人经历病痛洗礼后,内心更加坚韧、更加清澈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