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南华蝶

陋巷席门耽乐贫,樗身偃屈腹酸辛。

十年梦醒南华蝶,从此余生憎鬼神。

首句“陋巷席门耽乐贫”,描绘了一幅简朴甚至贫寒的生活画面,“陋巷席门”直接点出了居住环境的简陋,而“耽乐贫”则表达了在这种条件下,主人却能安于贫困、自得其乐的心态,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

次句“樗身偃屈腹酸辛”,“樗”为不成材之木,此处用以自喻,暗含自己才能平庸或境遇不佳之意;“偃屈”形容身体弯曲,可能暗指生活的艰辛或内心的压抑;“腹酸辛”则直接表达了内心的苦涩与不易。这一句与首句相呼应,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在贫困中的真实感受。

第三句“十年梦醒南华蝶”,引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飘飘荡荡,感到十分轻松惬意,完全忘记了自己原本是庄周。然而,当他醒来后却感到惊惶不定,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这里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历经十年(或指漫长岁月)的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最终从某种幻想或迷惘中醒来,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末句“从此余生憎鬼神”,则是对前文情感的升华和转折。在经历了种种之后,诗人似乎对世间的一切(包括鬼神等超自然力量)都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怀疑或反感,决定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依靠自己,不再寄托于虚幻的信仰或外力。这种态度既体现了一种理性的觉醒,也透露出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抗争。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贫困、梦境与信仰的独特思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哲理内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绝.落叶中

湖海舟前料无句,春秋笔下葬深红。

人生风雨夕阳外,留有时光落叶中。

首句“湖海舟前料无句”,描绘了一幅宽广而宁静的自然画面,湖海之上,一叶扁舟悠然前行,诗人立于舟头,面对着如此壮丽的景致,却感叹自己难以找到合适的词句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这里,“料无句”既是对眼前美景难以言表的无奈,也隐含了诗人对人生哲理深刻领悟后的一种淡泊与超脱。

次句“春秋笔下葬深红”,转而将笔触引向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更迭。春秋,代表着岁月的更迭与季节的变换;笔下,则是诗人记录与抒发的工具;深红,则可能象征着落叶的颜色,也暗喻了生命中那些热烈而深沉的情感与经历。此句以“葬深红”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缅怀与哀悼,同时也揭示了生命终将归于尘土、一切繁华终将逝去的自然规律。

第三句“人生风雨夕阳外”,将视角拉回到人生的现实层面。风雨,象征着人生道路上的种种挑战与磨难;夕阳,则常被用作人生暮年的象征,寓意着时光的流逝与岁月的沧桑。此句通过“风雨”与“夕阳”的意象组合,深刻地描绘了人生的艰辛与不易,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过往经历的淡然与接受。

末句“留有时光落叶中”,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落叶,作为季节变换与生命更迭的象征,在此处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它不仅是时间的见证者,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与归宿。诗人通过“留有时光落叶中”这一表述,表达了自己对过往时光的珍惜与怀念,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愿时光能如落叶般被温柔以待,即便终将逝去,也能在记忆中留下永恒的印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绝.笑稻孙

翰墨纵横赖淑媛,珠玑笔妙属花燔。

洛阳从此贵无纸,犹遣余情笑稻孙。

这首《七绝.笑稻孙》以独特的视角和风趣的笔触,赞美了某位才女(或许暗指“淑媛”与“花燔”所代表的人物)的卓越才华,并巧妙地融入了对文学价值的夸张描述,以及一丝幽默与自嘲。

首句“翰墨纵横赖淑媛”,直接点出了主题,即文学创作的繁荣与成就,离不开这位被尊称为“淑媛”的女子的贡献。她以纵横捭阖的笔墨,展现了非凡的文学才华,为文坛增添了无数佳作。

次句“珠玑笔妙属花燔”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形象,将她的文笔比作珍贵的珠玑,既美丽又富有价值。而“花燔”一词,可能是对这位女子才情与美貌的双重赞美,她的笔下生花,如同绚烂的火焰,照亮了整个文学的天空。

第三句“洛阳从此贵无纸”,则采用了一种夸张的手法,借古喻今,表达了这位女子作品之受欢迎程度。洛阳,作为古代的文化中心,这里用“洛阳纸贵”的典故,来形容她的作品广受追捧,甚至使得纸张都变得昂贵起来。这既是对她文学成就的高度肯定,也透露出一种文学繁荣、社会风雅的景象。

末句“犹遣余情笑稻孙”则略显幽默与自嘲。在这里,“稻孙”可能是一个虚构的或具有象征意义的名字,用于代表那些相对平凡或自愧不如的人。诗人(或作者)在赞美了这位才女的卓越之后,又以一种轻松诙谐的态度,表达了自己虽不及她,但也能在欣赏之余,带着一丝余情和笑意,自我调侃一番。这样的结尾,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也体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绝.句未成

秋夕檐花风不平,窗灯淡月两伶俜。

红笺底处情留白,却步飞琼句未成。

这首《七绝.句未成》以秋夜为背景,细腻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与创作的困境,充满了诗情画意与淡淡的哀愁。

首句“秋夕檐花风不平”,营造了一个秋夜静谧而又略带萧瑟的氛围。秋夕时分,檐下的花儿似乎也在风中摇曳不定,暗示着外界环境的微妙变化与内心的微妙波动。风不平,既指自然界的风势,也隐喻着诗人内心的纷扰与不安。

次句“窗灯淡月两伶俜”,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孤寂与清冷。窗前的灯光与窗外的淡月相互映照,显得格外伶仃。伶仜,即孤独无依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灯与月,也巧妙地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第三句“红笺底处情留白”,笔锋一转,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诗人手中的红笺。红笺,常用来书写情书或诗词,象征着情感的寄托与表达。然而,在这张红笺的底部,却留下了大片的空白,暗示着诗人虽有千言万语,却难以诉诸笔端,情感在此处被巧妙地留白,引人遐想。

末句“却步飞琼句未成”,则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飞琼,常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或高洁的品性,这里或许也暗指了诗人心中所想之人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诗人却在此刻停下了脚步,未能将心中的情感与思绪化作诗句。这种“句未成”的状态,既是对创作困境的直接描述,也是对内心复杂情感的深刻反映。它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同时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