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的普及确实提高了韩国的文化自信,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韩文是一种表音文字,它在表达精确性和丰富性上可能不如汉字。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关于文化传承的话题:韩国大量减少汉字使用,近乎废除,这到底是不是种损失呢?这个问题可能会让我们对文化与文字的关系有更深的理解。

网友评论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斗焕时代韩国成年人还是汉字教育长大的,汉字到处都是,汉字全面消退是1990年代末的事。我当时去光州博物馆,官方的文件(或打印或手写)都是汉字为主,比日语里的汉字还多,我都可以勉强直接读;报纸是半谚半汉,比如我的头像;参与者写的书信什么的就是全谚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说白了就是这种文字背后的文明是否强势,有吸引力。这句话突然提醒了先入为主的我们。在崔大夫看来,也许世界上根本没有韩语,在我们看来由古汉语演变成的韩语,在他们的眼中其实只是一种方言罢了。也确实如此,比起闽南语,韩语和普通话也许相似度更高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UN軍は全世界人類の正義と自由の為の平和の使徒であり、国軍は国家と民族の為の真実な救護者である......类和徒两字还写错了,字都写不利索还打心理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说中不是说韩文更简单吗,会说就会写,会写就会说。这个孩子应该算特例吧。主要问题是,韩语本身就有大量汉语借词,日语也是,越南语一样,汉语有个特点,同音字相当多,如果没有汉语基础或者汉语标记,就是看到一堆拼音,写出来容易,会说就会写,读就难了,不像其他文字,本身就是读音体系的,会规避这种问题,东亚国家都是从汉字硬转过去的,除非把汉字借词都淘汰掉,不然终究是汉字的配套文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音和汉字是一对多的关系,比如Ji Hyeon这样汉字名可以是智贤、志贤、智宪、志宪、智炫…...不明白爲什麼不一樣的的字發音也不一樣,諺文和發音卻一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语最大的优势就是象形文字发展而来,一个字容易辨识,同时汉语还有极大的想象空间和包容性,通用性。简体字更是简化了学习成本,提高书写速度。我们根本就无须专门学习,就能看懂古代文字,甲骨文也不是完全看不懂,这点是其他语言无法做到的。用古汉语词根造词才算造词,用英语词根造词就不算造词了吗?你这种看法首先预设“某种”外来语比其他外来语高贵。韩语是韩人的语言,首先是方便韩人,学习先进摒弃落后是基本原理,英语词根比古汉语词跟先进的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记得中国对识字量的要求是,一级常用字3500,要求人人都会;二级字3000,高中学历要求掌握大部分,这么来算中国只要是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都得有6000字+的识字量。

现在您可能已经明白了,这确实是种损失,因为它削弱了韩国与汉字文化圈的联系,影响了文化遗产的传承。

亲爱的老朋友们,文化传承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希望这篇文章能给您带来一些思考,让我们一起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