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月14日,山东师范大学迎回互联网领域最具专业影响力的校友之一:阿里巴巴荣誉合伙人王帅。当天,毕业27年的他,正式受聘为母校文学院现当代文学学科的特聘教授。

这是王帅的第三份大学教职。在此之前,他已先后受聘暨南大学讲座教授和鲁东大学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商海前沿到大学讲台,离开阿里巴巴一线的王帅似乎越来越展现出“弃商从文”的一面:创办芸廷文化,书画鉴藏之盛,业界瞩目;创办“天使望故乡”微信公众号,携手好友、知名媒体人邱兵一年写作50余篇非虚构作品,尽展清流之气;走上大学讲台,在商业与人文的叠加思考中阐释另一个自我……

50岁的王帅依然有着清澈的笑容,话语中透露着一个商业精英的自信,和一个成熟而不屑于城府者的坦诚与直率。面对“弃商从文”的提问,他坦言其实不可能放弃,因为商业是社会发展最直接的脉动。但显然,相对商战前沿的隐秘操作,其一系列的艺术与文学行为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

作为一位成功的商业人士,为什么要做这些事?

“不做这些事我会害怕自己变懒惰。”当天的受聘仪式之后,王帅面对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师生们开讲第一课:《史料的多样性与文学研究》。谈及自己投身书画收藏、担任教职等“退而不休”的种种,他自言这都是一些门槛高企的专业领域,选择了它们也就意味着自己需要不断地汲取新知。“我不能让资源成为一种消费品,让自己很舒服,讲过去的故事。”

在王帅看来,商业文明与人文精神不是一分为二的,而是互为补益的。

商业文明向外,根本目的是以商业的方式,让社会生活更具效率、更加美好。人文精神向内,其根本要旨在于以精神的涵养,充实人的内心、提高人的自信、激励人的勇敢。而商业文明的终极表现,必然是根植于人文精神的。

诸如生意人、商人和企业家的根本不同,王帅认为,低买高卖是生意人,商人能够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已属不易。而企业家,根本要义乃是创造价值。

“比如像我们不太会专注做一个事情会赚多少钱。我们只关心这个市场有多大,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不能让这个市场变得更大,或者让这个事情变得更有效率。”

这无疑是境界层面的跨越式超越。而决定境界的核心因素,必然与人文精神息息相关。

那么,特聘教授王帅将向母校的师弟师妹们教授什么?

1993年,王帅入读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同时期的师生回忆这位来自胶东半岛的大学生,一个共同的词汇是:校园诗人。王帅自己亦不无自得地表示,彼时的自己“小有名气”,但仅限校园。

文人素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而事实证明,这种源自血脉的基因往往会赋予个体一种特别的气质与人生选择。

1997年,这个中国大陆互网互技术应用的黎明时刻——迎来本科毕业之年的王帅,选择进入与校园比邻的大众日报社担当起一名“热线记者”的职责。

何谓热线记者?这个职场岗位上的短暂经历,曾经带给王帅怎样的人生体验?

在那个都市报风靡一时的年代,热线记者是报社链接读者的核心岗位。彼时,大众若有什么拍案惊奇或不吐不快之事,均可拨打“热线电话”,与记者直接对话。记者则藉由读者的“热线爆料”,获悉发生在读者生活犄角旮旯里的种种凡与不凡。王帅坦言,一晃经年,虽则自己离开报社之后有着相对与众不同的职业经历,而这一段短暂的“热线记者”经历,让他在初入社会的第一时间,得以感知世间冷暖、认知复杂社会。

王帅说,读余华的小说《兄弟》,上篇的深刻程度屡屡让自己震惊,而下篇有关商业经验的描写则每每让自己禁不住合上书本。盖因为上篇是其作者对于熟稔经验的深度思考与文学输出,而后者是完全超越其经验本身的大众想象。显然,就王帅这类商战精英而言,纵是才华如余华者,其想象之事仍难触及置身其中者观察的边界。

“这也是我做‘天使望故乡’(微信公众号)的原因。”王帅说,读成熟作家的作品,总有重复叙事之感。个体身体力行的非虚构写作则会提供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王帅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非虚构写作的探索与实践,从而展示出至为广阔的世间景象。

“衡量一个人成熟与否的标志不是城府,而是认知自我与社会的深度与广度。”

在王帅看来,认知能力是殊为重要的。所以,在专门搬来的写字板上,王帅用最简单的句子,写下人文与商业的同与不同。

“我是谁?来自哪里?到哪里去?”

这是人本哲学的终极三问。而与之相对应,商业文化的精髓似乎更加聚焦与直接——

“我要什么?我有什么?我能够舍弃什么?”

王帅引用众人熟知的马云话语说“永不放弃”——这是态度层面的,一如汪国真“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的时代演说,那意味着对目标的执着与深信不疑。事实上,一旦选择了什么,就注定要承受失去什么的必然结果。正如马云在事业的搏击与进取中几乎难有常人之乐——当吃一碗面都会上热搜的时候,正常人所拥有的生活之乐已属难得。

人生注定是一场舍与得的博弈与轮回。而听起来,王帅似乎正是沿着这样一个方向,不断寻找着真实的自我。正如他在自言不是授课而是“特聘教授评审会”上的言语所说,之所以选择《史料的多样性与文学研究》一题,正是自己在过往的一段时间里越发觉察,作者与文本本身往往是片面甚至是颇有欺骗性的。

他援引与白谦慎先生的交往为例说,机缘乃是源自白谦慎的代表作《傅山的世界》。《傅山的世界》作为白谦慎的代表作之一,主要内容是从傅山的18则手札为起点,深入研讨明末清初的政治经济现状。这部为白谦慎先生带来诸多声誉的著作,融合艺术、历史与政治经济学于一体,自出版以来备受公众青睐。而当年的18则傅山手札此时已经收归王帅收藏,并经白谦慎先生的再度观览,纠正了原来装池的一些顺序错误。

其实重要的不是文本本身,而是作者所处的时代与社会底色。在王帅看来,史料的丰富性提供可资借鉴的矫正,也为文本研究提供多种视角。或许也是因为如此,他希望学生们不要限于身处“小学科”研究生学习经验的束缚,而是清楚地理解“大人文”的内涵,以专业学习的深度涵养推开不可限量的未来之窗。

尤其是以短视频为代表的碎片化阅读体验,正在快速瓦解着人们曾经拥有的系统阅读习惯。群体审美能力的断崖式下滑,让严肃阅读和审美在大众中间变得日益稀缺。这让王帅直言为危害,而呼吁重建审美能力。

交流中,王帅提及母校恩师宋遂良先生的“四千万理论”——

“人一出生就是千差万别的,

社会是千变万化的,

世界是千丝万缕的,

没有千辛万苦是了解不到这些千丝万缕的关系的。”

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重要的不是与社会的对立,而是积极拥抱变化,并形成认知社会的方法论。

就像他受聘母校特聘教授第一课的题目《史料的多样性与文学研究》,他希望看到母校的师弟师妹们在这个多“卷”的时代里不必烦恼于此,而是能够以“过去的研究再发现、未来的适应与再发展”的多维方式,拥抱变化、积极生活。

文学为什么重要?在他看来,答案就在这里:文学从来都不是单向与表层的,而是双向与多维的人性附加。对人性的理解与阐释赋予文学重塑人生的力量。

(大众新闻记者 石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