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德国在战争初期所推崇的使用装甲部队和空军的机动战理论——也就是闪电战在战争中的第一次表现和证明,波兰战役在军事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面对这种新颖的作战方式,波兰人所倡导的堑壕战和骑兵机动战在一瞬间就被击垮,一如历史上诸多新的作战方式被运用时一样。不过如果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波兰战役的胜负不仅仅决定于德军的闪电战,波军自己犯下的错误也是很多的,而这些错误也导致了波兰的灭亡。
一、波军的战略失误
如果从地图上看,当时的波兰对于德国的闪电战而言是个较为适合发挥的场地。
波兰的国界线很长,差不多有5632公里左右,而和德国接壤的部分本来是2012公里,但由于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国人占领,所以这一长度增加到了2816公里。
换句话说,德国可以在与波兰接壤的国境线上的任何一个位置发动攻击,而面对如此漫长的国境线,波兰实际上没有任何对策。
这是作为防守方的一个劣势,那就是他们无法有效的预判对方会从何处来,只能尽力的去防守所有可能的位置。可一旦接壤区域过于漫长,这种防御也就成了一种奢求。
而如果从地形上来看,波兰的局面就更为凶险。
波兰的北部要面对德国的一块飞地——东普鲁士,这里本就直接面对着德国,战争威胁通常都十分紧迫。
如果德军从这里发动攻击,那么挺进到华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南部原本是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不过因为捷克斯洛伐克已经被德国人占领,所以这里也就同样面临着被入侵的风险,且日渐增高
——讽刺的是当时波兰还帮助了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南北两面的威胁就像是两排牙齿,随时可能把波兰一口咬碎,而西面则是德国的本土,威胁早已明显化,就像是一条舌头,如果德国人有必要,完全可以像是吞香肠一样,把波兰在西部的军力卷进嘴里,然后用牙齿咬碎。
而波兰平原本身就是一个要命的地方,它的地形十分平坦,简直是机械化部队的天堂。
虽然不如法国那样有发达的公路体系和铁路体系,而且离开道路又会遇到难行的沙地,部分地区还有非常多的湖沼和茂密的森林,如果赶上雨季,那么这里就是一片湖泽,会要了机械化部队的命。
但是请注意,德国人挑选进攻的时间是9月份,此时雨季早已过去,地面十分干燥,所以上述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波军选择在西部方向部署防御,那么可以想象他们的处境是多么的艰难,事实上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放弃在西部防守,而是将部队集结后部署于维斯瓦河和桑河等宽广的河川之后,这样就可以避免上述的问题。
不过波军最后没有这样去做,因为这种聪明的做法在代价上是难以承受的——波兰最有价值的工业区和煤矿产业都在西部,如果放弃这里无疑就是放弃了波兰最有价值的土地。另外这也是出于民族自尊和军人荣誉考虑——他们不准许德国回到1918年以前的旧领土上。
于是出于这些考虑,他们就把差不多1/3的兵力放到了波兰走廊之内或是附近,这就让部队完全陷入了德军的钳形攻势下,自东普鲁士和德国东部发起的攻击可以将对方一口吞下。
而南面的波军又过于薄弱,无力阻挡德军自南部发起的进攻。
另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兵力被部署在了罗兹和华沙之间,这是被作为一个反击兵团使用的,但他们距离太远,机动性又很差,根本不能派上用场。
可以说,这种部署方式等于是在战争爆发前,就将胜利拱手相让了。
二、波兰对于外部的过高期望
而波军的这种部署,除去他们不切实际的民族自尊和军人荣誉之外,对于外部盟友的期望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波兰在边境上布置了五个集团军——分别是
波莫瑞集团军、波兹南集团军、罗兹集团军、克拉科夫集团军和喀尔巴阡山集团军
这些部队沿着边境线展开,目的是将德国人迟滞在边境附近,一旦德国人因为来自西线的攻击而被迫后退时,这五个集团军就会展开反攻,进入德国境内展开作战。
毫不客气的说,正是在战前和英法的结盟,以及英法两国政府对于波兰的保证,促使了波兰制订了这么一个作战计划。
那么这种做法符合实际吗?就战前的情况来说,似乎没有人认为这是不符合实际的。
比如说波兰拥有三十个常备师和十个预备师,同时还拥有14个大型的骑兵旅。
如果从数量上来看,那么波兰的潜力要比这些数字表现的更大,因为波兰几乎拥有250万有训练的人员——当然这是波兰自己的说法,德军统帅部认为波军至多能动员135万人。
但即便是这个数字,在当时的环境下也没人不相信,波军不能抵挡住德国人的进攻,至少波兰可以坚持很久。
这个看法也是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比如比利时的列日要塞就曾经以寡敌众坚持了很久,所以当时大家也认为波军可以坚持很久。
而法军则拥有常备师65个,其中包括了5个骑兵师、两个机械化师和一个正在编组中的装甲师,剩下的全是步兵师。同时法国还在动员更多的部队,已经动员出的人可以编组为55个步兵师。
即便扣除那些应该驻防在法国南部和北非,被用来防范来自意大利的威胁的师,法军也可以在国境线上集中85个师的兵力。此外他们还可以动员500万有训练的人员。
而英国除去在中东和远东的防务外,可以在战争爆发时立刻向法国送上5个“正规师”——全为职业军人组成的师,另外在战争爆发前已经着手编组55个师用于战争之中。
在此之前他们将进行传统的海上封锁,当然这种封锁所带来的压力要很长时间才能有所效果,不过对于德国仍旧是一种威胁。
如果这样看的话,那么波兰的计划整体是没有问题的,只要法军发动进攻,那么德军就必须停止对波兰的攻势,而波军也就可以顺势展开反攻。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就如同英法把波兰军队估计过高一样,波兰也对法军的估计过高了。
先不说法军是有主动进攻的意愿,就说他们所依赖的征兵制度就是一个问题。
按照法军的征兵制度,在战争时期他们必须把大量的预备役人员召集入伍,并使其编组为新的部队和做好战斗准备之后,才能开始进行有效的行动。而法军进攻所仰仗的火炮在9月16日的最后动员阶段才开始提出来,此时波兰已经快要凉透了,等到法国人按照他们的动员时间表完成了动员时,波兰已经没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波兰人的防御计划也好,进攻计划也好,都不是完全立足于自身的情况,而是立足于对外部的盟友的期待。
或许我们可以将其认为是波军对自己实力的认知,而决定依赖于盟国的支援。可是他们对盟国实在期望过高,根本没有去真的了解他们的盟国。
而反过来,法国对波兰的期待也过高了,于是按照一份早已过时落后的动员方案进行动员。其结果就是,波军自然无法等到法军的支援,他们自己也被德军击败。
而法军自己的动员也毫无成效,最后坐视了波兰的灭亡,其原本预订的进攻计划不等发动就失败了。
三、对战争形式的错误判断
而对于战争形式的误判则是一个更为可怕的错误,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波兰的命运。就如同法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其军事理论也被各国推崇而感到骄傲自满一样。
波军也因为在1920年曾击败了苏联人而养成了自负的心理,对于他们的军队和军事技术、理念都认为是了不起的成就,这种自鸣得意的态度实在是不堪入目。
而在作战中,波军也轻视防御,尽管他们的五个集团军被部署在前线,但仍旧拒绝修筑防御工事。
相反的,他们情愿靠发起反击来击退敌人,尽管缺乏足够技术兵器,但他们深信自己的骑兵能够取得胜利。
然而实际战斗的结果却令波军大跌眼镜,德军投入到作战中的师有四十多个,但真正有价值的其实就是那14个机械化部队——
6个装甲师、4个摩托化步兵师和4个轻装师
而这些入侵部队在第一天就可以在预定的进攻区域找到合适的道路展开攻击,波军的战线就如同黄油遇到热刀子一样被切开。
这种结果是灾难性的,因为波兰军队的集中,导致他们在遭到袭击后无力迟滞对方,只能向后方的预设阵地撤退。
然而还不等他们撤到预设阵地,就已经遭到了德国装甲部队和德国空军的袭击,进而全数落入德军的合围之中。
可以说这种情况的影响之恶劣,远远要高于因为遭到了突然进攻而未能完成全面动员来的严重。
匮乏的机械化运力让波军难以脱离和德军的接触,而不断深入的德军却一直威胁他们的后方,待到德军的步兵师赶上来时,波军各部队也就被彻底割裂,陷入了德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只能等待灭亡的厄运。
截至到9月3日,英法宣布参与战争时,德军已经切断了波兰走廊,相当数量的波军被割裂在了这里。
到了9月4日时,德军在波兰西部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此时波军已经溃不成军,如果不是在狂奔逃命,就是在向最近的德军纵队做毫无章法的反击。
此时的情况对于波军而言是灾难性的,德国第十集团军已经在一周内前进了225公里,于9月8日推进至了华沙郊外。
波兰在战前兵力沿着西部国境线展开的恶果已经出现,三分之一以上的兵力已经被圈进了德国人的包围圈,而逃出包围圈渡过维斯瓦河的可能性也近乎为零。
此时法军的增援还遥遥无期,华沙也陷入了德国人的攻击之下。波兰的失败已成定局,这种局面在战前无人想过,丘吉尔在其回忆录的表述则是一个非常好的解释:
“装甲车辆能够抵抗炮兵的火力,能够一天前进一百英里,这无论在法国还是在英国,对于这种新事实的后果几乎都完全缺乏有效的了解。”
结语
1939年的波兰战役,可以形容为
“一支毫无希望的落伍陆军被一只小型坦克部队所迅速打垮了,这支装甲部队又和一支优秀的空军合作,并把一种新奇的战术付诸于实践。”
这是波兰战役的真实写照。而波兰军队的愚蠢则是造成这一影响的另一原因,他们在战争中所犯下的错误,足以让他们自己万劫不复。而波兰,也确实在这些错误的影响下,彻底走向了万劫不复,随着波兰战役的失败,波兰也进入了暗无天日的悲惨时光中。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丘吉尔回忆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