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共和国首次大授衔仪式上,798位为新中国成立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被授予开国少将。时光荏苒,一晃眼,67年过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7年前可以改变许多人和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在革命年代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军们先后离开了人世。就在一个多月前,又一位开国少将去世,邹衍将军因病于4月1日晚在沈阳逝世,享年107岁,鲜花敬英烈。

邹衍将军的与世长辞,意味着在798位开国少将中,只有103岁的杨永松将军仍在世。对于一位年过百岁的老人来说,他已经忘记了许多事情,忘记了许多人,但那段刻骨铭心的革命岁月,始终印刻在他的脑海中,令他终生难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永松

1919年7月,杨永松出生于广东梅州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的一个贫苦百姓家庭。这一年,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中华民族开始觉醒。生在这一年,似乎预示着杨永松未来将担负解救劳苦大众的伟大使命。

杨永松家里十分困难,父母都以务农为生,但杨家人生活的侯南村,学风浓郁,崇尚读书,因为在明清年间出过多位进士,有着“进士村” 美誉。

尽管如此,杨永松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在他5岁那年,父亲就积劳成疾,离开了人世。家里失去了顶梁柱,一家人的生活更加困顿,年幼的杨永松吃尽了苦头,在私塾里读了四年,就无奈辍学,回家帮助母亲操持生计。

杨永松能走上革命道路,受二哥杨鹤松的影响极大。父亲去世后,杨鹤松为了生计到新加坡打工,在打工期间接触到共产主义,并加入共产党,成为杨家投身革命的第一人。

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为了声援南昌起义,杨鹤松回到家乡,组织开展革命运动。年仅8岁、还在私塾学习的杨永松在二哥影响下,参加了村里的童子团,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1928年3月,一件改变杨永松的大事发生了。二哥杨鹤松揭竿而起,组织领导了震惊广州的“百侯暴动”,虽然不久后被国民党反动派镇压,但作为后勤的一份子,年幼的杨永松得到锻炼,更坚定了参加革命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暴动失败后,年仅9岁的杨永松为了躲避国民党当局的抓捕,只好背井离乡,逃出百侯,到大东乡的大户人家放牛。在此期间,和二哥失去联系的杨永松,并未放弃参加革命的想法。他曾亲眼目睹,国民党反动派是如何血腥镇压、杀害共产党人和进步群众的,那团怒火越烧越旺,令他睡卧难安,只想着早日投入到汹涌的革命浪潮中去。

1930年过年,杨永松终于见到了自己的二哥。来不及叙旧,杨永松就向二哥提出,他想去闽西投奔革命。杨鹤松看弟弟如此坚决,于是安排他跟随中共平和县委书记陈采芹一起,出发闽西。来到闽西后,杨永松加入共青团,并很快被组织委以重任。

1930年,杨永松当选闽西儿童团团总部组织部部长,接受张爱萍将军的直接领导。这一年,杨永松还不过是个11岁的孩子。

1934年,中央红军进入第五次反“围剿”关键阶段,担任红一军团3师3团文书的杨永松,奉命向福建永安地区进发。但由于山高路远,还要躲避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杨永松染上了怪病,每天下午都会发高烧,行动艰难。

在团长的安排下,杨永松离开大部队,准备到瑞金的红军总医院治病。可当他赶到瑞金时,发现红军总医院已经撤离,只有十几个伤病员还留在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么多伤病员,如果被敌人发现后果不堪设想。这时,杨永松又想起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活着干,死了算”,他强打起精神,对战士们说:“你们能走的,就跟我去找大部队,不能走的,就留在老乡家养病!”结果这十几个战士,没有一人留在老乡家,都跟着杨永松走了。

五天之后,杨永松终于赶上了红一军团的大部队,直到这时他才知道,红军被迫进行转移,走上了长征之路。此时杨永松才15岁大,大病未愈,师长不忍看他年纪轻轻丢了性命,于是告诉他,让他回家。

杨永松一听,怎么也不愿回去,可他一个小战士,说话哪有什么分量,急得直跺脚,差点哭出声来。就在这时,师政治部主任谭政出来说话了:“他哪还有家?兄弟们都参加革命了,现在让他回去就等于送死!”

就这样,在谭政将军的斡旋下,15岁的“红小鬼”杨永松跟随红军大部队,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永松所在的三团,走在红一团部的前面,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进军黔滇,来到川康之地的茫茫雪山前。几个月的艰苦战斗,红三团损兵折将,只剩下800多名官兵,已不足出发前的三分之一。

红三团爬雪山时,杨永松负责照顾两名重伤员,而他自己,也因为连续多日的急行军,左腿浮肿,行动也十分艰难。再这么走下去,恐怕还没翻过雪山,命就丢在了这里。但他意志坚定,不断给自己鼓劲:就算死,也要死在部队里!

结果第二天一大早,杨永松准备叫起两名重伤员赶路时,却发现他们真的死在了部队里,全身冻僵,已经停止了呼吸。

杨永松悲痛万分,此时的他真真切切地意识到,干革命就是有牺牲,而且牺牲随时都可能发生。

过草地时,杨永松去除一双没有打补丁的袜子,套上一直舍不得穿的新草鞋,心中暗想:这次过草地九死一生,恐怕再没机会穿了,就让我穿着它们上路吧。

万幸的是,杨永松凭借顽强的信念坚持了下来,走出了草地。当他走到陕甘宁边区的吴旗镇,和红军队伍会师时,他脸上的疲倦一扫而空,他知道,在于阎王爷的斗争中,他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杨永松作为八路军115师685团政训处技术书记,跟随部队东渡黄河,赶往平型关,准备迎头痛击入侵山西的日军。

9月23日,685团从冉庄经过,走到一处山脚时,与一小股日军迎面相撞,顿时发生了交火。

这股日军人数不多,但装备精良,军事素养也极高,一番战斗下来,685团没有讨到什么便宜,反而被敌人的重火力压制得抬不起头来。

危难之际,杨永松站了出来,他对战士们说:“我来,爆破这事我有经验!”说完,他就一手撑着地面,一手拿着爆破筒,匍匐着向日军火力点前进。战士们看他冲了出去,急忙集中火力给他打掩护。

杨永松躲开密集的子弹,终于接近了敌人的火力点。他用尽全身力气,一跃而起,准确地将爆破筒塞入敌人火力点内。只听“轰隆”一声,火力点被炸开了花,敌人的机枪哑火了。巨响过后,战士们一拥而上,将这股敌人全部歼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永松的壮举,帮助八路军打赢了抗击日军的第一仗,更是抗战全面爆发以来,中国军队打赢的第一场大胜仗,永留青史。

此后,杨永松继续征战,晋西北、太行山区、山东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作战勇敢、不畏牺牲,职务也越来越高,抗战后期,他已是绥德抗大总校部秘书科科长,是党和军队里杰出的政工干部。

1945年4月23日,抗战胜利前夕,杨永松以候补代表身份参加了中共“七大”。当时,参加七大的人并不多,候补代表的人更少,只有36人。建国之后,这些人大多担任了一把手,其中就包括杨永松的战友,在朝鲜战场一战扬名的志愿军38军军长梁兴初。

时至今日,103岁老将军杨永松仍清楚地记得参加“七大”的场景,记得自己坐在28排17号,记得毛主席、朱总司令在主席台上的发言。那本已经泛黄的七大代表证,仍被老将军用手绢包裹着,整整齐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放战争时期,杨永松奔赴东北,担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副秘书长一职。在此期间,杨永松用平生所学,为中国人民军队的机械化和正规化进程做出杰出贡献。

1949年10月1日,杨永松带领战车师参加开国大典,当坦克部队整整齐齐、浩浩荡荡地开过天安门广场时,他的豪迈之情油然而生,从1930年加入红军,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奋斗19载,历经苦难,人民军队终于迎来了完全胜利!

1955年大授衔,杨永松和其他797名历经战火洗礼的将军们一起,被授予少将军衔。从周总理手中接过勋章的那一刻,他激动得无法自拔,却更加怀念那些在战火中牺牲的战友。正如他在回忆录中所写:“那些牺牲的战友们,没能看到全国解放的那一刻,他们的鲜血撒在革命征途上,才换来如今的幸福和和平!”

建国后,杨永松将军继续奋斗在一线岗位,先后担任华北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等职。1981年,老将军以副兵团级离休。

到今年,杨永松将军已是103岁高龄,当年一起和他参加授衔仪式的开国少将们,也已先后逝世,只有他一人健在。

将军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一如既往地关心着国防建设。他告诉记者:“我是一个孤儿,是党给了我一切,我这辈子都会听党话、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