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夏之战虽以失败告终,但却意义深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近代历史上,黄兴曾与孙中山先生并称于世,被尊为革命党“两大伟人”,是一位深受革命党人崇敬的卓越的军事指挥家。武昌首义后,黄兴抵达武汉,领导了著名的阳夏保卫战,足迹踏遍武汉大江南北。

公元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后,让风雨飘摇中的清王朝惊恐万状,立即把清廷最精锐的北洋陆军主力调遣至湖北,又派全部海军战舰溯江而上直逼武汉,对武汉三镇形成水陆合围之势,企图一举扑灭武昌起义的熊熊烈火。由于整个战役在汉口(原称夏口)与汉阳展开,故当年起义军的这场武汉保卫战也称为“阳夏之战”。

10月18凌晨3时,起义民军一千三百多人向盘踞在汉口刘家届一带的二千名清军发动猛烈攻击,揭开了阳夏之战序幕。起义民军在部分百姓的支援下,力歼清军数百人,攻下刘家庙火车站,首战告捷。

清军为了夺回失地,不断增兵湖北。他们以刘家庙为主攻目标,兵分三路进逼武汉,在刘家庙一带与起义民军形成激烈的拉锯战。清王朝见汉口屡攻不下,不得已,满足袁世凯的企望,让他以钦差大臣兼湖广总督的名义南下,亲自指挥由他一手扶植起来的北洋军。此后,北洋军展开水陆两路夹击攻势。10月26日,清军在四艘巡洋舰的重炮掩护下,大举进攻刘家庙。起义民军在装备精良的北洋军的猛攻下,伤亡惨重,不得不退守汉口大智门一带。

紧要关头,又遇民军汉口总指挥张景良畏敌叛逃,使清军进攻得逞,刘家庙失守。在强大的敌军面前,民军战斗十分艰苦,敌军虽遭重创,但民军也伤亡惨重,只得被迫退入市区防守。

正当汉口战局十分危急的关头,同盟会领导人黄兴由香港取道上海,于10月28日急匆匆地赶达武昌。湖北军政府即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还特地做了两面“黄兴到”的大旗,派人举着旗、骑着马在武昌城内和汉口民军占领的地方跑了一圈,公告义军革命将领黄兴已到,使武汉军民受到极大鼓舞。

黄兴乍到武昌,便知晓汉口战事吃紧。他不顾个人安危,立即赶到汉口指挥作战。民军听说黄兴亲临前线,士气大振。在黄兴的指挥下,民军主动反攻,夺回了几处失守阵地。清军见汉口久攻难下,出动约一万余名清军精锐,放火焚烧市区民房,顿时汉口一带火光冲天,昼夜难辨。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由四官殿至硚口一线的繁华闹市旋成一片废墟。11月2日,民军被迫撤离汉口,退守汉阳

在民军退守汉阳的同时,湖北军政府举行紧急军事会议,会上公推黄兴出任湖北民军战时总司令。11月3日,在武昌阅马场湖北军政府对面(今阅马场小学大门前)高筑“拜将台”,效仿历史上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之法,举行了隆重的拜将仪式。由黎元洪授予黄兴战时总司令印信、委任状与令箭,这就是近代历史上著名的黄兴武昌“拜将”。黄兴正式就任湖北民军战时总司令,并即刻投入保卫汉阳的浴血战斗。

当天晚上,黄兴设总司令部于汉阳古琴台(后移昭忠祠),指挥民军利用汉阳兵工厂的铁板、木材日夜构筑工事,坚守汉阳。11月中旬,呼应起义的湖南援军陆续抵达武汉,使起义民军实力大增。16日下午,黄兴亲临前线,指挥工程营在汉水架设三座浮桥,挥师出击汉口。晚十时半,民军强渡汉水,向汉口清军发起猛烈反攻。由于战前民军将领意见不一,战斗中协作出现偏差,加上队伍尚缺乏训练,故民军虽作战勇敢,但在武器与数量都占有极大优势的清军面前,反攻汉口的战斗终功败垂成。

18日起,清军凭借优势兵力和精良武器,兵分多股进攻汉阳,汉阳保卫战空前激烈。由于清军不断增兵,民军又得不到更强大的后援,战斗中尽管黄兴率部浴血奋战,殊死搏斗,终因兵力单薄,武器低劣,节节退守。27日上午,清军攻占汉阳龟山,黄兴不得已退回武昌。

阳夏之战虽以失败告终,但却意义深远。从10月28日到11月27日,黄兴在武汉前线指挥作战整整一个月,在敌强我弱、兵力悬殊、战事危急的紧要关头,临危受命,亲临前线指挥民军英勇杀敌,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气焰,显示出革命军的声威,有效地捍卫了首义之区,牵制了清军的主力,为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赢得了宝贵时间,推动了各省的纷纷独立与反清斗争的最终胜利。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