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1911 年四川保路运动风起云涌,有起义之势,清廷遂派端方为署理四川总督,率湖北武昌第八镇的两个标前往镇压。此时长江流域各省的革命党瞅准时机,欲举事推翻清廷,其中湖北的呼声最为强烈。

在湖北革命党中共进会和文学社影响较大,共进会以海外人士为主,起初在会党发展成员,因会党散漫难成大事且多次起义暴露自身,后转向湖北新军,到 1911 年 5 月,武昌新军里已有 1500 余名共进会成员。文学社源于湖北新军底层士兵,扎根基层宣传革命,争取了大量新军士兵,人数一度多达 3000 余人。

鉴于革命形势,同年 5 月两团体打算合并起义,但因领导权问题产生分歧。文学社成员多出身贫寒,共进会领头人多有留洋经历且家境优渥,如会长刘公是襄阳首富。关键时刻同盟会成员谭人凤促成双方于 9 月 23 日合并,统称革命党人,刘公为军政府总理,蒋翊武为军事总指挥,孙武为参谋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制定了武昌起义行动方案,在起义前夕孙武在俄租界制造炸药时发生意外爆炸受伤,起义花名册遗落被湖广总督瑞澂获取。瑞澂据此展开搜捕,起义指挥机关遭破坏骨干被捕,蒋翊武因貌不扬侥幸逃脱。

按常理起义已暴露应宣告失败,但瑞澂向朝廷报捷后,清廷因目光在四川,未加理会还让瑞澂酌情处理,甚至建议销毁花名册以免牵连。瑞澂自认为大功告成放松警惕,师爷张梅生提议继续搜捕却被拒绝。汉阳知府陈树屏等人提议当众烧花名册安定军心也遭拒绝。瑞澂不仅懒政且其出身纨绔,靠祖辈蒙荫当上湖广总督,毫无责任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消息在新军传开后人人自危,尽管指挥机构受损,但革命党基层组织完整。1911 年 10 月 10 日熊秉坤等人率先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因瑞澂躺平,楚望台军械库守军支持革命,革命军获大量武器弹药,城外革命党人也响应起义,集结三千余人,推选吴兆麟为临时总指挥,兵分三路进攻湖广总督府和第八镇司令部。

城内炮声响起,瑞澂惊醒后惊慌失措,在廖克玉(其续弦为地下革命党)及陈德龙劝说下,从后花园凿洞逃走,躲到楚豫号兵舰上睡觉。当时武昌城内有五千清军,周边还有巡防营,若瑞澂稳住局面,起义可能失败,但他的不作为彻底改变局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起义爆发后何贯中等人炸断漕河铁桥阻清军南下,张彪率清军顽强抵抗局势僵持。革命军组织敢死队前往总督府放火照明,发现总督府无人便点燃,利用火光炮击,清军因总督府被烧且瑞澂逃走,军心大乱纷纷溃散,仅 12 小时武昌就被革命军占领。

武昌起义消息传至清廷,按律瑞澂当斩,但因与载泽有姻亲关系,仅被 “革职留任”。革命军攻克汉口、汉阳,武汉三镇光复,瑞澂逃到九江,又因九江革命军悬赏捉拿,他逃到上海租界后又逃往日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瑞澂的临阵脱逃开了恶劣先例,各地督抚纷纷效仿,形势不利就弃城而逃,这使得革命避免了许多流血牺牲。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言,武昌起义成功主因在瑞澂一逃。瑞澂得知清帝退位后返回上海,于 1915 年去世。

晚清的这种种乱象充分显示出大清已病入膏肓,官员腐败无能,对革命毫无警惕,内部矛盾重重,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这种亡国之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封建王朝走向覆灭的真实写照。

武昌起义的成功以及瑞澂的一系列行为,无疑是大清王朝腐朽没落的一个缩影。从朝廷对起义的忽视,到瑞澂的懒政、逃遁,再到各地督抚的纷纷效仿,都揭示了这个王朝已经失去了统治的根基和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官员们的腐败和无能,使得民众对清廷失望透顶,转而支持革命。而革命的浪潮一旦兴起,便如汹涌的潮水,不可阻挡。大清王朝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中,逐渐走向灭亡。

这一历史事件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一个政权若要长治久安,必须保持官员的廉洁奉公,对社会的变化保持敏锐的洞察力,积极应对各种挑战,而不是像晚清那样,陷入麻木和腐朽,最终被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碾压。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