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良渚遗址、湖北盘龙城遗址、安徽凌家滩遗址、四川三星堆遗址、南京大报恩寺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曾经神秘的考古遗址工地,如今是网红打卡地。越来越多的考古遗址上崛起了博物馆,观众在这些遗址博物馆里,一眼千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遗址类博物馆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大遗址?10月23日晚,来自全国各地的遗址类博物馆馆长们齐聚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就遗址博物馆创新发展进行对话。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

把文化理想变成一张体验门票

10月23日,霜降。与会博物馆馆长、专家学者们共同见证了大报恩寺塔亮灯,成霜降的柿子红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东道主,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文溪率先做了分享。她以《从过去到未来》为主题,从故事、美感、空间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遗址博物馆如何将人们的文化理想变成一张体验门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所在地是南京最早母城长干古城所在地,这里不仅有江南最早的古寺建初寺,还有明代皇家寺庙报恩寺;李白曾为这里写下《长干行》,雪浪洪恩和利玛窦在这里对话……

2007年开始,大报恩寺遗址上进行了为期3年的考古发掘,发现了长干寺的地宫,出土了上万件文物,包括全球唯一一件佛顶骨舍利、七宝阿育王塔等等,在这里也发现了108间画廊。

要在这么有故事,出土文物这么丰富的遗址上来建博物馆,该怎么办?王文溪说,首先是建设一个遗址公园,通过回廊式的建筑,把片段的历史、遗址连贯起来,让观众在这里真的一眼千年。其次,这里是一个博物馆,通过对博物馆的运营,对地宫、对出土文物进行研究、保护和传承,让大家感受到遗址的历史,博物馆之美。再次,因为是遗址类博物馆,在地宫上建了轻质保护罩,每天晚上亮灯。“我们有200~300种灯光组合,每天都不一样。”

曾经,这里有非常多的名人故事,而今,这里也是文明对话交流窗口。除了传统展览,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还不断探索其作为多元文化空间的可能性,成功举办了诸如时装表演、国际赛事等一系列活动。

良渚博物院

“场馆+遗址现场”使遗址“活”起来

深秋,浙江良渚遗址公园里一片金黄,来这里的观众纷纷拍照打卡。

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自1936年被发现以来,历经多次考古发掘,已成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遗址之一,是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重要见证。

地上土丘一片,地下气象万千。土遗址如何展示?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副主任蒋卫东介绍,他们以“场馆+遗址现场”的方式破题。良渚博物院的4个展厅以及3个遗址公园的展示模式,让观众既能了解遗址的历史背景,也能亲身体验遗址的壮观景象。

为了使遗址“活起来”,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还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和3D打印等方式,对出土文物进行模拟展示,保持了原真性的同时增加了观赏性。蒋卫东说:“我们还对全社会发出招募,让志愿者真正参与考古,增加遗址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遗产缓冲区内的“玉鸟集”商业市集,则是遗产地与社区融合发展的一个典范。“玉鸟是良渚遗址出土的一种文物形象,用玉鸟来命名市集不仅有浓厚的良渚文化氛围,还融合了艺术、学术与日常生活,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空间。”

蒋卫东表示,良渚遗址的保护与利用,不仅要继续深化学术研究,还要加强遗址的展示与利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

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

遗址本身是遗址博物馆最大看点

公元前59年,海昏侯刘贺吃完最后一口香瓜,气绝身亡,年仅32岁。

刘贺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一生坎坷,历经了王、帝、平民、侯四种身份的转换,只当了27天皇帝,史称汉废帝。

2011年3月,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南昌新建区发现了海昏侯刘贺墓。2020年,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开园。海昏侯国遗址地处鄱阳湖西岸的南昌市新建区境内,是中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格局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典型汉代列侯国都城聚落遗址,由城址、历代海昏侯墓园及墓葬群等组成。

海昏侯国遗址上如何建博物馆?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馆长彭印䃂分享了他们在打造遗址展示中心方面的创新理念与实践经验。

“我认为遗址类博物馆最大的特色就是遗址,是遗存+遗物,以及周边的环境,所有组合在一起,那才叫遗址博物馆。”彭印䃂说,如果大遗址考古结束后把文物和遗址分开了,那只能是遗迹遗存,而不是遗址博物馆。“出土文物离开了以后,遗址的价值就受到了影响,整体性被分割了。而出土文物离开了遗址本身,它的价值同样大大受影响。”

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在建设中坚持“物址合一”的原则,主张在原地建造博物馆,以保留遗址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彭印䃂认为,遗址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区别在于遗址本身即是文物,展示应包含三个维度:保护、阐释和演绎。“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遗址博物馆不仅能吸引观众,还能长期稳定运行,真正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

法门寺遗址博物馆

让珍贵文物“走出去”

“如果你不懂得利用,就无法实现有效的保护。同样,如果没有对遗址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定位,也很难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王奇志认为,遗址的价值挖掘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他认为,当前应当以遗址为核心,构建更加丰富的遗址知识体系,绘制详尽的知识图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门寺遗址博物馆也是众多遗址博物馆中的一员。现场,法门寺遗址博物馆副馆长赵峰也进行了分享。

法门寺,地处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始建于东汉年间,原名阿育王寺,因安置释迦牟尼指骨舍利而闻名天下,被誉为“关中塔庙始祖”。上世纪80年代,法门寺的考古发掘为公众打开了一扇了解唐代皇室生活的大门。地宫出土了轰动世界的佛骨舍利、层数最多的宝函、唐代体量最大的香囊、等级最高的宫廷茶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门寺的出土文物不仅见证了唐代文化的辉煌,也为现代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赵峰介绍,这些年他们和高校、专业机构合作,对法门寺出土文物进行深入研究。比如,在茶文化和香文化研究上,都有显著进展。特别是与西北大学合作开展的宫廷茶具研究,以及与中国中医药博物馆合作的沉香研究,均获得了丰硕成果。

“由于法门寺不在市中心,为了让全国更多的观众欣赏到地宫的出土文物,我们采取了‘走出去’的策略,把出土文物带到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展出。”赵峰说,过去三年里,法门寺唐代地宫文物展已在长沙、南京、青岛、福建等地成功举办九场。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胡玉梅/文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