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哲思,用灼热的观点启迪思想,用温暖的文字抚慰心灵。 每晚九点三十分,带你看清世界,认识自己,慢品人生滋味。

近日天气渐凉,寒露、霜降相继而来,下一个节气就是立冬了。

中国传统的历法,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主体,与阴阳历、二十八宿、七十二物候等配合而成的互洽互足、美轮美奂的体系,至今仍发挥着指导农业生产民众养生去疾的巨大作用。

01

节气竟有“大数据”“格式化”的作用

二十四节气乃是先民基于数千年天文观测而成,是在阴阳历的基础上,对全年的气象、寒暑、雨露、霜雪进一步细化与定位的宇宙秩序,具有“大数据”的意义,藉此对社会生活进行“格式化”处理,使之进入规范、有序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自网络

确立社会节奏。中国人说的“过年过节”之“节”,最初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十二节,都在每月月初,是气候变换的重要节点。二十四节气将四季开始之日分别称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春,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立夏、立秋、立冬之“立”,都作如是解。中国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活节律由此肇始。因天之时而作,反对春行夏令,秋行冬令,成为中国人的传统理念。

指导民间生活。春夏之交,农事最为繁忙,依序为雨水、谷雨、小满、芒种。雨水,东风解冻,散而为雨水。谷雨,雨量充足,雨生百谷。小满,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有芒之种谷可稼种,此为农事之序。入秋,气温下降,则有白露、寒露、霜降。白露:露凝而白,天气转凉。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气渐冷,霜将降落。不可不加关注。

预测未来。民间的许多节气农谚,都有预警作用,如需及时播种的作物,“芒种不种,再种无用”,“清明麻,谷雨花,立夏载稻点芝麻”;“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节气日的晴雨,多预示后面的天气,如“立春晴,一春晴。立春雨,一春雨”;“立秋无雨,秋天少雨;白露无雨,百日无霜”;“伏里无雨,囤里无米”;“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节气日打雷与否,亦可判断其后旱涝,如“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芒种打雷是旱年”;“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再如节气前后气温关系,“春分不暖,秋分不凉”;“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等,不胜枚举。要之,无不井然有序,一切皆在掌握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节气,连名字都美得如诗如画

节气名称简洁而富有诗意,如“谷雨”让人联想到春雨滋润下的田野,谷物生长的景象,“寒露”和“霜降”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凉意和岁月的更迭。

二十四节气也常常成为文人墨客创作的灵感来源,春生冬至时,夏尽秋分日,节气提示的暖寒、物候,总能引发人的情感变化,或喜悦,或伤感,或惆怅,或激越,诸多优秀作品由此而生。

清明与寒食,是民间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主题是咏春,人们纵情于山水之间,徜徉于绿柳之中,流连忘返,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最具画面感。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堪称境苦情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 暮雨人归去。”乌鹊在乔木上聒噪,谁家在清明寒食节哀号?纸钱在旷野外飞舞,重重的古墓上长满绿草。棠梨花与白杨树相掩映,尽是生死离别之地。亡者在黄泉听不到生者哭声,祭奠人已在潇潇的暮雨中归去,读之,令人伤感无比。

冬至,一方面寒冬未尽,漫漫长夜,催人愁绪,落魄潦倒之人,倍感伤怀;另一方面一阳已生,希望已经出现,令人充满期待。故此日,借时抒怀的文人墨客尤多。龙辅“冬至宵难短,孤眠恨自长”句,难耐寒衾之意,最是直白。白居易的几首冬至诗,心境都不太好,如《冬至宿杨梅馆》:“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若为独宿杨梅馆,冷枕单床一病身。”再如《冬至夜怀湘灵》:“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又如《冬至夜》:“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偏长。今宵始觉房栊冷,坐索寒衣托孟光。”

03

节气中的阴阳转换之道

古人对于气的认识使他们将气与阴阳联系了起来。 天地二气各属阴阳,分至四气的阴阳之分也非常清楚,冬至阴气极而阳生,夏至阳气极而阴生,四时的变化也就意味着阴阳的变化,由此发展出的八节阴阳体系也与此一致 。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始终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原因很多,而二十四节气昭示的大自然的阴阳转换的哲理,当是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人讲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万物负阴而抱阳”,独阳不成,独阴亦不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换,当阴发展到极盛时,一阳已生,并向阳极发展;反之亦然。周敦颐《太极图》展示的阴阳消长之理极为形象。人生都会有坎坷,甚至绝望的境遇,但绝不可轻言放弃。《易经》云“否极泰来”,天无绝人之路,“不信东风唤不回”,成为中华民族骨子里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

冬至,是阴阳转化的重要节点,阳与春在前,转机已露,中国人深谙此中哲理,每逢此日,由衷欢呼阳生春来,杜甫《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邵雍《冬至吟二首》:“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张伯端《冬至一阳来服》:“冬至一阳来服,三旬增一阳爻。”董其昌《长安冬至》:“子月风光雪后看,新阳一缕动长安。”皆是其例。

一阳初生,并非鼓励坐等胜利,恰恰相反,中国人多懂得“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练好内功的道理;坚守“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的理念;遵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的格言,而在逆境中效法松、竹、梅岁寒三友。

鸣谢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彭林

本期编辑 | 赵橙涔

©人民论坛新媒体出品

点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