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观历史长河,敢于直言进谏的人物很多,要说最出名的当属魏征。魏征以直言敢谏而著称,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谏臣了。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对魏征敢于进谏的一种接受,也是对魏征才华的一种肯定。
要知道人往往潜意识里都是自我的,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是很难得可贵的事情。因而无论是进谏者还是接受谏言的人都必须是虚怀若谷的人,这样最终才会达成一致的共识,迈着相同的目标前进。
“家有倔子,不亡其家。国有诤臣,不灭其国”。这说的都是能够跳出舒适圈,面对权威不会一味地盲从,可以理智地看待分析问题。敢于直言敢于面对权威,最终使得决策者更加清醒地处理问题,使最终的结果更加完美。
我们近现代也有这样一位正直敢言的革命先辈,他就是黄克诚。黄克诚大将一生忠诚,正直善良,胸怀坦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楷模。
1902年黄克诚出生在湖南永兴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家里有很多的孩子,母亲病弱,全家只有父亲一个成年劳动力,家里的几块小田都是旱地,平日里收成有限,加上备受地主家的压迫,全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从黄克诚记事起就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生活。
好在尽管家庭的经济情况非常艰难,黄克诚的父亲却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因为他觉得家里这么多的小孩,总要送一个走出去大山,去外边看看世界,不该这样一辈又一辈地窝在这山里。所以哪怕再怎么省吃俭用,他都咬牙把其中一个孩子送去读书了。
这个有幸入学的孩子就是黄克诚,他被选中的原因并不是他年纪最小或者是他乖巧懂事父亲最偏爱他。而是他小小年纪就很有主见,面对自己觉得不对不合理的事情都敢和父亲叫板,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
要知道中国人刻进骨子里的“君臣父子”、“三纲五常”。父亲作为一家之主,在家庭里面是有着绝对权威,平时都是说一不二,不会有人敢反驳他的决定的。
而偏偏黄克诚就是敢于挑战这种权威,他发现不对劲的问题就会据理力争,最后也都证实他确实是个聪明思考问题又很全面的孩子,所以他父亲经过深思熟虑后就决定把黄克诚送去接受教育,不浪费他的天赋。
黄克诚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许,在学习上一直很刻苦努力,他深知家庭条件艰难还供他上学,自己更要珍惜学习的机会。和那些在学校混日子的二世祖们不同,在校期间,黄克诚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利用空闲的时间去帮人打杂来贴补家用。
他是那种有恒心和毅力的人,一旦认定了一个目标就会朝着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经过了长期的知识积累,黄克诚最终考上了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这在当时他的老家是非常轰动的一件事,一个小山村好不容易走出来一个大学生,父老乡亲都为他感到自豪与高兴。
黄克诚在师范学校接触到了许多的新思想新文化。随着时代新潮流的不断涌入,他也随之了解了进步的革命思想,一步步地走向思想的觉醒。并于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他为伟大的革命事业而奋斗终身的准备。
黄克诚虽文化水平高,但他可不是一个单纯的书生,相反,他非常地骁勇善战。他带领的军队在作战中胜率极高,不但深受组织上的赞赏,而且还使得敌军抱有一颗敬畏之心。虽没有到闻风丧胆的程度,但敌方提起黄克诚都不敢大意。
黄克诚此人非常有远见,他的大局观很强,看待问题非常全面,总能看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方面。但由于他的性格有点轴,沟通交流上有些欠缺,往往想到什么就直接说什么,因而经常性被误解。
例如当年红军在攻打长沙的时候,黄克诚就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还直言不讳地表示此番攻打会让我军陷入困境。这样的言论让当时的主帅彭德怀非常生气,他甚至表示,你再这样就离开队伍。然而最终的战局说明黄克诚的看法是正确的,长沙久攻不下还差点陷入敌军的包围。
黄克诚这样直言不讳的情况有很多次,这种行为时常让他陷入不被理解的境地,但他依旧保持初心,遇到问题敢于直言,据理力争,挽救了许多次关于上位者决策上的错误,为一次一次的决策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