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开国大元帅一共有十位,他们都是战功赫赫。但其中就有这样一个人,他不像彭老总横刀立马,不像刘伯承千里挺进,更不如粟裕在万军之中,直取上将首级。他甚至都很少去一线亲自指挥,但是他还是被称为无与伦比的大元帅。
十大元帅之首
他就是十大元帅之首——朱德
朱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南部的小山村,于1886年12月1日出生。整个村子都知道是老朱家的孩子诞生了,整个村子的人都没有想到,这个刚出生的小孩就是闻名世界的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在亿万同胞口中的朱老总。
朱老总小时候家里比较穷,朱德的祖父租种了地主家的田地,从这以后,全家都成了佃农,每年在交完佃钱之后,饭都吃不上了也只能靠杂粮和红薯来充饥。长此以往,喉咙都没有办法咽下东西了。粮食的匮乏,那穿衣服就更成了难题了,没有足够的布料,朱老总的母亲好不容易缝制一件新衣服,还要几个孩子轮流来穿。
朱德
当时的社会环境非常地黑暗,地主是极力地压榨佃户,再加上四川水旱灾害比较严重,发生了粮荒,一遇到灾年老百姓就要四处地乞讨。去有粮食的地主家,希望能乞讨到一点吃的能填饱肚子。
在朱德小时候,他就目睹了成百上千没饭吃的老百姓,他们是衣衫褴褛颠沛流离。他们没有偷抢东西,但是还是被地主叫来的官兵是一路的追杀。1895年的大年三十,朱家的地主要求加租,朱家因为没有办法满足这样的蛮横要求,被迫连夜退佃连夜搬了家。
在年三十是家家团圆的晚上,一家人就这样被活活地拆散,分居两处,朱德的祖父为了一家人都能生活下去,当时还不满9岁的朱德也只好跟着自己的伯父。家庭的辛酸遭遇,地主的为富不仁,这个时候的朱德就已经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朱德一点一点地长大,在他的伯父看来,不能让孩子跟自己一样,一辈子都要租田种地来维持生活。在十岁那年,朱德被送入了学堂,当时的中国也是刚刚经历了甲午海战,中国失败。紧接着又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这个无能的清政府签下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领土被割让,外国侵略者在中国是肆意横行。
当时朱德的老师席国珍,阅历丰富,更是熟读历史,有非常强烈的民族情感,他教给朱德的不仅仅是传统知识,还教给他很多的新学科知识,带他了解了时政。1898年维新变法,席国珍想尽办法,弄到了一份康梁“公车上书”的文书。
他开始跟朱德等其他学生讲述了中国正在被侵略,还有这些人想怎么来挽救中国在灭亡时的努力,朱德听了之后受到了触动,他把老师的这份文书借来了,一边抄写,一边去慢慢地领会,就这样朱德的革新思想也得到了启蒙。
朱德元帅
朱德在学堂的八年中,一直都在老师席国珍的教诲下度过。他不断地关注时局,还时常能抛出一些比较鲜明的见解。席国珍看到了朱德的天赋,是一个可以造就的人才。于是就给朱德讲了很多关于科学方面的知识,并且告诉他,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变得强大,就是依靠科学才能强大。
由此,朱德也开始接触和学习了西方的科学,朱德立志实现科学救国,让穷苦百姓和灾难深重的祖国不再遭受到欺辱。就这样,在席国珍的教育之下,朱德的爱国主义思想就深深地在朱德心里扎下了根。朱德也是十分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这也为他后来的参军,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1906年秋天,朱德进入了顺庆府进行深造,这里的老师都是留洋回来的,个个都是热血青年。跟席国珍相比较,他们对中国目前面临的危机,有更直接和深刻的认识。
从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战争中,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亡国灭种的担忧,朱德在听他们讲课的过程中,他们了解到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事实,他们也更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当时的校长张澜非常义愤激励着学生,要亡国灭种了,我们要牺牲身家性命去救国家。
他们校长张澜的讲话,让一直在关心国家安危的朱德受到了相当大的震撼,因为朱德从小就是受到了剥削,所以朱德对国家的困难和屈辱感到痛惜。在朱德的心中他时刻都记得“读书不忘救国”,这也成为了朱德一生中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
1906年冬,朱德从顺庆府学堂毕业,随后他的志向也从学习科学转变为投身于革命,在跟同学离别的时候,20岁的朱德赠给了同窗好友一首诗,“骊歌一曲思无穷,金谷存亡忆记中,污吏岂知清似水,书生便应气如虹,恨他狼虎贪心黑,叹我河山泣泪红,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朱德的这种担当想要救国人于水深火热之中。
1909年冬朱德考上了云南陆军讲武堂,这个就是现在的军事学院,在那个时期是非常地有名,开办于1909年,袁世凯创办的北洋讲武堂,奉天的东北讲武堂,这三个讲武堂在当时非常地出名,他们这里的教官都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主要都是同盟会会员。
朱德
这个讲武堂也就成为了同盟会会员的活动场所,他们在讲武堂里面秘密地传阅同盟会的书刊宣传革命,在学员当中,他们经常谈论的也都是怎么发动革命起义,在朱德入校之后,很快就跟同盟会建立了联系。
1909年朱德正式地加入了同盟会,1911年8月,从讲武堂毕业的后,朱德参加了滇军。在响应武昌起义的重九起义中,朱德被指定为队官,朱德作战非常勇猛,打了不少的胜仗。1912年8月同盟会与其他几个政团组成了中国国民党,孙中山任总理,朱德在这个时候也成为了国民党党员。凭借着“挽国运于既倒救民生于水火”的坚定理念。
1913年到1917年从袁世凯的称帝和护国运动,一路杀伐果断,拼尽全力。经历了多次的激烈战斗,朱德升任旅长,成为川蜀的知名人物。朱德本来以为自己可以实现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可万万没有想到,他被卷入到了军阀混战自相残杀的决斗中。
袁世凯
在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是四分五裂,为了利益和地盘各个军阀开始了战争,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他不想沦为军阀的工具。看不到希望的朱德也是非常地失望,就在他失望迷茫的时候,一场史无前例的爱国运动爆发了,他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也给在迷茫中的朱德指引了一条道路。
1919年中国发生了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各界人士都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这个时候朱德对新思想,新学说产生了浓烈的兴趣。朱德决定摆脱旧军队,准备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1922年8月千里迢迢地赶往了上海,找到了陈独秀随即就提出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但是陈独秀因为他是军阀出身,婉言拒绝了他,朱德见在国内无法加入共产党,他就打听到了中国共产党在旅欧支部在法国,跟朋友约定就一起去了法国。
陈独秀
朱德到了马赛之后才知道,旅欧支部的负责人去了德国,朱德不甘心马上启程追到了德国,在历经千辛万苦,共产党终于被他的诚意所打动,同意他加入共产党,苦苦追求的理想终于要实现了,加入了组织后的朱德是喜出望外,因为他自己又可以做最有意义的事情了。
在入党之后,很快就接到了新任务,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省南昌市武装起义,朱德接到的任务就是把滇军的两个团拖住,保证起义的顺利进行,在之前的部队朱德是旅长现在让他做这种小事,显然是有点大材小用了。但是他自己却不以为意,朱德就是认真地执行他的工作。
刚从军阀转为党内人士,朱德的处境也是难免有些尴尬,但是很快他就证明了自己的决心和能力,在三河坝分兵之后,不是主力的朱德率领了4000人留守当地,阻击敌军,三天三夜的阻击战伤亡人数就过半,这个时候是四面楚歌,队伍和党也失去了联系,剩下的官兵也是精神涣散,到了党和军队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临危受命的朱德当机立断地就召开会议,在会上他的态度非常的坚决,非常的反对解散队伍,并且提出了隐蔽出发,往西走到敌人兵力暂时薄弱的湘南,在之后他不断的鼓舞士气,率领起义军余部上井冈山会师之前,在赣南地区进行了三次整顿。
既天心整军,大余整编和上堡整训,剩下的部队改成一个纵队,朱德是司令员,陈毅担任纵队的政治指导员,王尔琢担任纵队的参谋长,剩下的军官变成了一个教导队,直属纵队部,一共八百人。
在这八百人中在后来出了三大元帅,朱德,陈毅,林彪,还有最重要的大将粟裕,在这八百人中,有很多人都成了人民解放军建军的基础,战斗力都非常的强悍。林彪的东北野战军和陈毅粟裕的华东野战军,就是抗战和打败蒋介石的主力军,靠着这些人一路拼到了井冈山会师。
朱德没有想到的是,在会师之前的一场战役,让他彻底地赢得了人心。当时朱德带领的队伍到达闽赣边界,遭受到了敌人疯狂的阻击,朱德带领自己的警卫员,从山崖上爬了上去,在敌人的侧面发动了攻击,杀出来了一条血路。此时的朱德,在这些同志们的心中犹如天神一般,到了井冈山时,朱德已经有了很高的声望了,整个部队对朱德有了神秘式的信仰,这种信仰也正是来自于朱德的一马当先的大无畏精神。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换来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当然朱老总的贡献还不止于此,在中国近代军人都推崇打硬仗,要打就跟敌人打阵地战,硬碰硬,可是到了朱德这里他就反其道而行,能打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很多人都说朱德的这种打法太懦弱了,其实并不是这样,在那个时候,红军的装备比较落后,并且还要面对复杂的情况,如果要是不变通,只顾着跟敌人硬拼的话,那就是在以卵击石,死路一条,事实证明在南昌起义失败之后,正是靠着游击战,让红军起死回生,从而也保住了革命的火种。
到了抗战的末期,红军军史的座谈会上,人们在讨论游击战的来源时,朱德谦虚地表示,在这一点上,我只是起到了一点带头的作用。毛主席就曾经这样高度地评价他,“气度大如海,意志坚如刚”,他一直都坚守初心,为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了整整70个春秋。
正如他在诗中写的那样,“北华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
不管是立志从军还是辗转重洋,有了他们这些舍身忘死的英雄,祖国的红旗才能一直迎风飘扬。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