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作为一种传统的冬令进补中医养生方式,具有滋补强身、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等多种功效,既可以“治未病”,也能“治已病”。那么,膏方究竟能治疗哪些疾病?哪些人适合食用膏方呢?让我们听听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全科主任医师姜宏军的建议→

15岁的小海每到换季时都会出现持续咳嗽,并伴有咳痰、喘息等症状,经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一年前,小海的家长带他来到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姜宏军根据小海的症状和体质为其开具定制膏方,并以食疗方辅之。

在今年几次季节轮换期间,小海的咳嗽症状明显减轻,体质也有所改善。又到了秋冬调补的季节,小海的家长打算继续带孩子来开膏方,以预防咳嗽再次发作并进一步调理身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姜宏军介绍道:“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四季均可发作,但秋冬季节更为常见。通过膏方调治,可以达到防治复发、减少发作的效果,同时调整体质,扶正祛邪,防病治病。”

“膏方集数法于一方,熔、调、攻、补等于一炉,众多中药配伍君臣佐使,既可以补虚,又可以治病。通过泄其有余,补其不足,调整气血阴阳平衡及脏腑功能,从而达到减轻疾病发作时症状,减少疾病发作次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姜宏军指出,“像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鼻炎、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肾病、风湿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腰腿痛以及恶性肿瘤等疾病,都可以选择膏方调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配置膏方时,中医注重个人体质辨识,为患者定制个性化的膏方,让人们在秋冬季进补的好时节,调理身体,防病治病。此外,与汤剂相比,膏方的主要优点在于服用方便,每天只需一汤匙或用开水冲饮,减少了汤剂每天煎煮的麻烦。同时,膏方含有适量糖分,口感较好,老少皆宜,没有汤剂味苦难服之忧。

除了慢性呼吸道疾病,膏方还可以治疗以下疾病:

1

慢性胃炎、结肠炎等胃肠道疾病

膏方调理的重要原则是“以胃为喜”,即必须在呵护胃的前提下,制订理、法、方。坚持使用膏方,可明显减轻症状,改善肠胃功能。

2

慢性盆腔炎、月经病等妇科疾病

此类疾病病理主要反应在肾、肝、脾胃和气血、冲任等方面,因此在调补上应着重量体用药,按标本缓急,确定遣方。坚持服用可疏理冲任,扶正祛邪,有助于提高免疫和卵巢功能。

3

冠心病、高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

膏方调理此类疾病时,要根据患者表现症状对症下药,注重攻邪,不能滥用滋补。对于乏力、盗汗、腰酸、腿软等体质较虚者,要根据具体情况予以调补,以此滋补强体,促进人体机能整体调整,减缓疾病发展进程。

4

“三高”、糖尿病等老年慢性病

膏方不能代替治疗用药,仅可对“三高”人群进行调养、调治,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在治疗“三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方法上,膏方可补充西医对“三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中期临床诊治方法的不足。

5

肿瘤手术或放化疗后的疾病康复

肿瘤手术或放化疗后,病情稳定的情况下,也可通过膏方调理进一步改善身体状况。根据病种、病期、症状的不同,进行膏方辨证调理,可增强机体免疫力,达到控制病灶、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6

类风湿疾病

膏方适用于类风湿疾病的长期治疗和管理。根据中医理论,膏方可以帮助扶正固本、濡养五体、整体调治,适合需要长期治疗的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一般而言,类风湿患者在病情活动期宜服用中药汤剂,进入缓解期后方可服用膏方作为后续治疗。

7

亚健康疾病

膏方能够针对个体的体质和症状进行个性化的调理,在滋补的同时,配合理气、和血、调中、化浊、通腑、安神、固涩、通络等药物一起使用,平衡阴阳、益气养血、调补五脏,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增强体力、改善亚健康状态的目的。

膏方的适宜人群:

1、体弱多病者:对于经常感冒、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膏方可以帮助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2、亚健康状态者: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许多人身体透支,出现头晕目眩、腰痛腿软、神疲乏力、心悸失眠及记忆减退等亚健康状态,进补膏方可增强体质,防止早衰。

3、慢性病患者:各科、各系统慢性病,如内科的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慢性肾病、慢性肝胆胃肠病、肿瘤、血液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风湿免疫病等。

4、术后康复者:手术后需要恢复体力和体质的人群,膏方可以帮助加速康复过程。

5、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气血衰退,身体机能下降,可以在冬令进补膏滋药,抗衰延年。

6、女性:特别是月经不调、产后虚弱、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问题的女性,膏方可以帮助调理内分泌,改善症状。

7、儿童:体质较弱、易感冒、食欲不振的儿童,膏方可以帮助增强体质,促进生长发育。

姜宏军提醒,慢性疾病多以虚证为主,因此补膏较为常用。在具体应用时,应先咨询医生,辨证论治,遵循先祛外邪而后补益的顺序,缓缓调养,不宜骤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稿:季佳佳

编辑:程 前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