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将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具体的生命个体来关怀,是对学生独特性的承认与接纳。作为教育者,我们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使教育工作富有成效、事半功倍。

来源 | 《中国教师报·德育版》

作者 | 姚晓欢 江苏省镇江实验学校

育人先知人。学生个体差异性的日益凸显,为教师有效管理班级带来挑战。

因此,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并挖掘每个学生的独特价值,才能因材施教。

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了解学生呢?

观察与调查

观察是一种直接的了解方法,通常可以从课堂和课外两个方面进行。

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包括主动回答问题、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对不同教学内容的反应等。 这样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思维逻辑和表达能力,以及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情绪反馈,是兴奋、好奇还是沮丧、抵触。

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观察学生在听讲时的专注程度,是否容易分心、做小动作或与同学交头接耳,关注学生是否能够长时间保持专注,是否容易被外界干扰分散注意力。

课外观察主要是在活动或者特定环境中对学生进行观察,这是发现学生个性特点的有效途径。 如观察学生在团队中能否与他人有效合作,是否愿意分享和承担责任; 在不同活动中展现出的独特兴趣和天赋; 在活动中是否能够提出新颖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同伴之间的交流方式,是否友善、包容; 在自由放松状态下展现出的真实个性,是活泼开朗还是安静内敛; 就餐时的举止是否文明等。 通过课外观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集体观念、同伴交往、兴趣特长,是课堂观察的重要补充。

调查是一种间接的了解方法,通常是通过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学生同伴以及学生本人的交流来深入了解学生的某种情况。

首先,教师之间要多交流,看看对学生的印象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要讨论问题出在哪里?还要联系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外的一些表现。

其次,通过同伴去了解学生,同伴之间持续的接触和互动,能够观察到学生在各种情境下的表现,不同的同伴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学生,从而提供多元的评价视角。

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写写对自己的评价,介绍自己的优点、缺点、兴趣等,了解学生的内在素质、好恶观点。

调查尽量要全面,结果要客观,对于观察得来的事实要细究其因,作出正确理解,不能主观判断,导致调查失真。

谈话与追问

首次谈话主题要慎重选择。在案例研究过程中我发现,与初中生交流可以从兴趣爱好开始。这是一个比较安全的话题,容易打开沟通的大门。

沉默不语的内容要重视。在谈话中,有时会遇到学生沉默的情况,其实这个时候是学生在做思想上的斗争,教师不要急于得到答案,要能够在无声处听见有声。

我的一个学生琳琳因英语单词默写不合格,在课堂上自残。在与琳琳交流过程中,她流着泪保持沉默。我没有催促她作出回应,而是尝试找到她的优点肯定她。后来,她告诉我自己的痛苦是“一无是处”——感兴趣的事情、在意的事情,没有一件是做成功的。沉默背后的内容可以让教师从负面感受中了解学生内心真正的渴望。

及时追问。“这个朋友对我很重要,他让我觉得舒服。”这样的表述缺少具体的事例和细节,会使谈话停留在表面。我常用的追问包括:在这件事中,朋友对你的帮助是什么?朋友眼里的你是什么样的形象?如果要给这样的你拍照,你在这张照片里会有什么表情、眼神、姿态?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讲述的具体细节,了解朋友间特定的行为对谈话学生的影响。

整理和分析材料

整理和分析材料

结合前面提到的观察与调查法、谈话法,教师可以整理出学生的“成长档案”,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的成长经历、典型事件、他人或自我评价等。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成长档案,走进学生的内心。

学生的成长经历如同一块拼图,构成了他们独特的性格、兴趣、价值观和各种习惯。

搜集学生的成长经历主要包括家庭背景、社会背景、教育背景等。如家庭方面包括家人之间的相处模式,受谁的影响最大;社会背景包括了解他的朋友、同学、教师,甚至他的偶像、喜欢阅读的书籍和电影等。受家庭关系影响大的学生出现问题时,可以从家庭寻找突破口。而受社会关系影响大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社会角色中的重要他人来影响他。受教育背景影响大的学生,则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价值观,让后期的教育和学生的水平同频共振。

在分析这些要素时,教师还要深入挖掘这些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一定要避免单一因素归因,要以全面的视角了解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交流,挖掘学生的喜好。

有些学生不善表达,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引导性问题帮助他们描述,比如:你朋友多吗?他是什么样的人?你最骄傲的经历是什么?你是怎么做到的?有什么令你难过的经历吗?等等。在分析学生的成长经历时,教师一定要关注到引发学生改变的关键经历,如家庭变故、学习挫折、情感纠结、成功经历等,这些事件往往能揭示学生内心深处的动机、需求、潜在的挑战。

典型事件是发生在近期的事件,可以由家长、教师、同学提供,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供。典型事件不一定客观、准确,可能是片面、偶然的,甚至带有事件提供者的主观情感。这些都没有关系,因为典型事件不是结论,只是我们分析资料的一个线索。教师在观察记录典型事件时往往会发现,不经意间许多看似来自不同个体、不同活动背景、没有多大联系的典型事件,会同时反映出该学生的某一方面的情况。

教育不仅要回归生活,而且要在回归的途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将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具体的生命个体来关怀,是对学生独特性的承认与接纳。作为教育者,我们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使教育工作富有成效、事半功倍。

你认为呢?

欢迎订阅《中国教师报》,携手成长!

感谢阅读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朋友圈】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皮皮兵不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