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汽车业曾是全球汽车制造的标杆,但如今却被车企“将了一军”。
作为德国制造业的巨头,大众汽车正在考虑裁员、减薪、关厂。
这让德国逐渐“破防”:大众怎么能这样呢!你得支棱起来啊……
大众车企
大众有苦说不出
大众在全球拥有约68万名员工,是德国最大汽车制造商,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却在2023年上半年举步维艰:营业利润同比下降11.4%。
旗下的明星品牌保时捷也难逃厄运,前三季度营收下滑5.2%。曾经的摇钱树似乎正在枯萎。
更令德国人无法接受的是,大众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每况愈下。
大众id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大众的主战场。但近年来,大众在中国的销量骤减15%,昔日的高端品牌,如今不得不通过降价来维持市场份额。
以朗逸为例,售价从15万降至8万,却仍难以提振销量。
大众新能源车型,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更是惨淡,UNYX这款本应引领电动化转型的车型,销量却远低于预期。
大众裁员
面对这种局面,大众不得不考虑采取激进措施以维持竞争力,裁员、减薪、关闭部分工厂,这些曾经不会考虑的举措,如今却成为大众管理层的现实选择。
这些措施看起来是大众公司的事,实则事关巨大。作为德国最大的工业雇主,大众的每一个决策,都关乎数十万家庭的生计。
大众汽车集团的德国工厂
减薪10%、冻结两年工资的提议,已经引发了工会的强烈反对,大众很难在保持竞争力,和维护员工利益之间取得平衡。
大众只是减薪,就引起工会如此反应吗?当然不是,大众和工会正在激烈角力,为的就是制造业工人的饭碗!
工会反对大众
大众和工会的争端
大众汽车的降本计划非常直接:考虑关闭至少三家德国境内工厂,同时收缩所有剩余工厂的规模。
大众的降本措施可谓全方位、无死角,从高层到普通员工,都难逃这场“紧缩运动”。
限制高层奖金、减少员工每年额外开支,这些措施虽然不受欢迎,却也在情理之中。
大众
可当大众提出“减薪10%且两年内不涨薪的方案”时,事态开始向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自10月初以来,大众管理层就一直在与工会代表讨论这些降本方案,可双方的分歧似乎越来越大。
工会方面以罢工相威胁,坚决反对关闭工厂或强制裁员的做法,他们认为,这些措施将严重损害员工利益,破坏长期以来形成的劳资互信关系。
工会抗议
德国金属工业工会的反应尤为强烈,他们批评大众的关厂计划,称这“完全不能接受”,甚至要求涨薪7%。
要知道,大众可是提出减薪10%!这种巨大的分歧,预示着双方谈判将会异常艰难。
工会方面的态度异常强硬。德国最大的工会IG Metall甚至考虑,推行每周四天工作制,以应对大众可能的裁员威胁。
IG Metall
这一举措虽然看似激进,却也反映出工会方面决心:他们希望通过减少工作时间,来保住更多的就业岗位,避免大规模裁员的发生。
下一轮正式谈判定于10月30日举行,但加薪谈判将与其他降本事项分开处理,为双方留下了更多的谈判空间。
而在大众为内部改革焦头烂额之际,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却愈发凸显。
大众
中国市场对大众,不是一般的重要
对德国汽车业而言,中国市场是绝对不能放弃的关键之处,中国早已成为德国汽车制造商最大的海外市场。
2022年,德国汽车在中国的销量,占其全球销量的35%左右,大众、宝马、奔驰等德国品牌,均在中国市场占有重要地位,
德国汽车业对中国市场深度依赖。
大众在中国
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与大众在华业绩的下滑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矛盾局面,正是大众当前困境的缩影。
大众无法放弃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但面对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大众又显得力不从心。
大众的困境,也是整个德国汽车业头疼的事。
大众
曾经,“德国制造”在中国消费者心中,代表着高品质和先进技术。
但随着中国本土品牌的快速崛起,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突飞猛进,德系车企的光环正在逐渐褪色。
实际上不光大众,这种困境在其他国家的车企上,也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大众走下坡路
中国汽车市场,终究是中国车企的!
放眼整个中国市场,西方车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德系、日系、美系、韩系车企,这些曾经在中国市场叱咤风云的巨头们,如今都陷入了困境。
它们共同面对着一个新的强大对手:中国本土的新能源车企。
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崛起可谓是惊人的,短短几年间,它们的市场渗透率就达到了50%。
新能源车进步
中国汽车产业在技术创新、市场营销方面,有了巨大进步。
有趣的是,西方国家开始指责中国的“倾销”和“补贴”行为。
这种指责似乎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成功,更多是源于其在技术创新的优势,而非简单的价格战略。
中国新能源车企
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车联网等关键领域,中国企业正在快速追赶,有些方面甚至已经领先。
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快速增长,不仅改变了中国市场的格局,还开始影响全球汽车产业的版图。
一些中国品牌已经开始进军欧洲市场,这对德国本土品牌构成了直接威胁。
中国电车在欧洲
如果德国街头,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电动车,这对“汽车之国”的德国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冲击。
这种竞争格局的变化,不仅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还可能改变整个产业链的布局。
如果更多的市场份额被中国品牌占据,那么与德国车企紧密合作的零部件供应商、技术服务商等也将受到影响。
这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影响到整个德国的就业市场和经济结构。
国产充电桩
结语:
面对这种局面,德国车企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战略。传统的优势——精湛的工艺、可靠的质量、优秀的驾驶体验,在电动化时代是否还能成为制胜法宝?
德国汽车业正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大众汽车的困境不仅反映了单个企业的挑战,更折射出整个行业面临的结构性问题。
在全球化、电动化和数字化的大趋势下,传统汽车强国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