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朋友询问我有关辅助死亡的看法,其实我沒有绝对的立场,因为牵涉的问题很复杂,包括个人隐私, 公序良俗,伦理道德,文化心理、社会法律等因素。
但我相信, 回避或者压制生死问题的讨论不是健康的应对方法。鼓励心理学家参与生死问题的研究和教育,支持高质量的临终关怀,建立相关法律与政策,专业评估患者的抑郁、痛苦和社会偏见,探索替代方案,如姑息治疗,以减少请求辅助死亡的动机,应该是我们社会心理学家的职责担当。
近日我与一位00后入殓师对话,讨论人类的终极问题,生与死的冲突。欢迎朋友们参与讨论。
以下内容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新闻网
63岁的彭凯平是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这门心理学分支倡导的正是将创伤、疾患转换成幸福、快乐的体验,死亡是绕不开的议题。
第一次看到00后入殓师“汤木檀泽”的视频,彭凯平就对她充满好奇:
“一个00后女孩为什么会选择当‘入殓师’?”
“每天在墓园里工作不害怕吗?墓园工作一天的日常是什么样的?”
“谢谢你的视频让我不再害怕死亡”,很多网友在她抖音视频下留言,甚至主动设计起了自己的葬礼和入殓妆容。
10月9日,他来到江苏盐城,探访抖音7月精选创作者@汤木檀泽 工作的墓园。在汤木檀泽的带领下,他完整地观摩、参与了殡葬的流程。这是一次从未有过的经历,彭凯平说:“汤木檀泽真是把积极心理学用到了极致。”
以下便是彭凯平的自述。
我对汤木檀泽非常好奇。一个00后入殓师,能特别古灵精怪地自我调侃,在看起来阴森恐怖的墓园里找到工作的快乐、人生的意义,特别好奇她是怎么做到的?
作为中国积极心理学的发起人,我常在接受采访时谈论生命与死亡,但其实我已经很多年没有经历过亲人的离世,对于死亡是什么、有哪些告别的仪式。大部分时刻我是全然的旁观者,而且毫不避讳地讲,过往经历曾让我对死亡有恐,也有误解。
三岁时我的爷爷从楼上摔下来,我看他躺在棺材里,吓得几夜没睡好觉。中学时和同学一起游泳,游着游着他突然没了,我感到非常悲伤,再后来就是我 38 岁时在百慕大练蹼泳,下去后氧气管漏水,肺都要炸了,幸亏抓住救急的红绳子才逃过一劫。上岸时我已经不省人事,等再睁眼,忽然就觉得天这么蓝,活着真好,对死亡有一种从恐惧到悲伤再到自由的感觉。
相比而言,汤木檀泽的视频却好像直接越过了前面那些负面情绪,直抵这种自由。她的抖音视频“背景板”是一排寿衣和骨灰盒,用的都是轻松幽默、百无禁忌的语言:打车回墓园,和司机说送到第几行、第几列,演练工作流程时用自己的照片当遗像,自己躺在板上给同事当化妆模特……这让我很意外,又觉得在情理之中。
意外是因为中国人通常是不愿意谈论生死的,我们强调人情、家庭、血缘,具体的死亡代表一段关系的中断,所以我们不喜欢“死亡”,有种本能的保护机制。情理之中则是因为我之前在国外参加葬礼和追悼会,那种氛围也和汤木檀泽的视频一样,没有哭哭啼啼,而是会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开玩笑,说这人活着的时候怎么调皮,怎么乐观。从这个角度讲,汤木檀泽的视频有种超越性,让很多人意识到死亡是存在的,同时又消解掉了死亡的神秘感和恐惧感。这让我很震撼,因为所谓的忌讳其实是一种心理魔咒,破除了就会非常坦然。
虽然我是大学老师,但在她工作的殡葬服务公司,我更像一个学生。我观看、参与了很多江苏盐城本地的殡葬习俗,给逝者在草席上穿寿衣(由汤木檀泽同事扮演)、将逝者抬到板上停灵(由人体模特代替),听他们讲了给遗体化妆的故事和细节。以前我总觉得这是专业人士的事,但仔细想来,这也是对死亡的一种回避与隔绝。
汤木檀泽和我讲了她大二时第一次帮逝者穿衣服的经历。逝者是一个跳楼的十八岁男孩,缝合完穿上衣服后,他变得非常重,没人认领,他变成了一具无名尸体,没人知道他发生了什么,但是汤木檀泽说,她想的是“没关系,一切都结束了,让人干干净净来、干干净净走”。
这是一种非常专业的态度,有同理心但又不过分共情。她说入学时,老师就提过从事殡葬行业的心态,越严肃的事越应该用活泼、乐观的心情去做,否则每天面对悲伤,自己会先抑郁。这种精神,我真的特别认同,我们常讲走夜路要吹口哨,在墓地要唱歌,为的就是让心情得到缓解,从这点上讲,她真是将积极心理学用到了极致。
与汤木檀泽交流的一天,我原先的好奇也有了答案。因为这就是一个工作,她揭开了殡葬这个神秘的面纱,让我们看到了面纱后面那些真实的、活生生的、有情有义的人。
人类学和考古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说过的,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便是在山洞里发现了人类的胯骨,因为其他动物会放弃受伤的同类,只有人类会将同胞抬去山洞,这便是人性。
人类表现出了和动物不一样的感情,就比如汤木檀泽讲她之前养的小动物去世了,或者家人去世了,她会想在土里被虫咬会不会痛,被火烧会不会痛,这就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很多国家做生命教育就是从动植物开始的,养的小金鱼死亡或者摘的小花凋谢之后如何处置它,就是将生命教育与具体活动联系在一起。从这点上,汤木檀泽是生命教育的“大师”了。
探访的最后,汤木檀泽也分享了一个生活妙招,如果担心去世后没办法按照心愿办葬礼,又不想以自己的名义写遗书,那不如设定一个虚拟人物,大家都知道是你,但又不会有诅咒自己的感觉。当然,写遗书的话,我更建议在课堂和同学、朋友一起写,而且要像汤木檀泽的视频一样,开玩笑的时候写,这样就能和真实的情感困境分离开来了,对吧?
如何面对死亡是一个长久的课程,也是我们人类必须面对的终极命题。我想,人终将会死,而生的意义就是好好活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