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 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 ,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等人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在内忧外困的晚清时期,左宗棠能够深谋远虑,据理力争,取得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并将用兵、筹饷、运粮、换装先进武器等事宜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辉煌的战绩,足以名垂青史,光耀千古。
左公柳与左宗棠
左公柳
河西气候干燥,景色荒凉。左宗棠下令入伍军队,在河西走廊道路两侧栽种杨树、柳树和沙枣树,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郑氏后人对这一景象的赞颂,以后穿行在河西走廊的人们,便将左宗棠和部属所栽种的柳树叫做左公柳。经过100多年的岁月风霜,古老苍劲的左公流至今犹存,绿柳浓荫,依然造福于金郡的河西百姓。
左宗棠抬棺出征
公元1880年5月26日,68岁的左宗棠领军是抬着他的棺材,出兵嘉峪关,沿河西走廊前往哈密。五年前,朝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全权主持收复新疆的行动。左宗棠的湘军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收复了除被沙俄占领的伊犁地区外新疆的所有湿地。他在写给家人的信中袒露心怀,国家需要我我,断无推卸之理,不得不一律承担。
成功收复新疆的五个有利条件
1、清廷最高统治者的坚决支持
在是否出兵收复新疆的问题上,清廷内部分为两派,即“海防”与“塞防”之争。“海防”派以李鸿章为首,在奏折中攻击乾隆帝统一新疆不值得,,丢了也不要紧。 塞防”以左宗棠为主,认为一定要收复新疆。当论战进入白热化阶段时,多数朝廷大员包括左宗棠的同乡、两江总督沈葆桢都倒向了李鸿章一边。
但是,军机大臣文祥力排众议,支持了左宗棠的意见。在文祥的力谏下,慈禧肯定了左宗棠的提议,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总督新疆军务,伊犁将军金顺为其副手。
2、主帅左宗棠卓越的军事才能
左宗棠的军事才能,在内外交困的晚清时期非常突出。曾国藩病逝后,左宗棠驻守西北,李鸿章勒兵东南,一湘一淮,成为大清帝国的两大军事支柱。
在新疆战役爆发前,左宗棠根据新疆的地理特点和敌军分布,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方针。刘锦棠、金顺、张曜等将领准确执行了该方针,率先攻克北疆的古牧地、乌鲁木齐。再翻越天山,相继拿下达坂、吐鲁番、托克逊三城,最后乘胜追击,连破南疆八城,歼敌六万余,一举收复除伊犁之外新疆全部失地。
3、巨额军饷的筹措非常成功
左宗棠高度重视收复新疆之战的筹饷工作,把它看作是战役能否成功的关键。据《清史稿》记载,朝廷原预算军费1000万两,其中拨款、国外贷款各占一半。
开战后耗资巨大,实际军费大大超过预算。收复新疆之战从1873 年年底开始筹备,到1878年年初结束,历时四年,总计耗银5000万两,平均每年1250万两。
当时清廷每年财政收入约8000万两,每年新疆的军费支出占比高达16%。新疆军饷主要有四个来源:清廷直接拨款、各省协饷、国外高息贷款、其他商业筹措款。
首先,清廷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全国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先后给左宗棠拨发户部库存银 450万两,款项之巨在咸丰、同治两朝极为少见。
其次,左宗棠利用自己的私交,也顺利获得了大量协饷,如浙江巡抚杨昌浚“共解西征实饷逾千万 两 ,较各省尤多”。为弥补军费不足,左宗棠还在清廷的准许下,借外债约800万两。
4、军粮供应得到了充分保障
六万西征大军在远离统治中心的边陲作战,军粮问题自然成为制约战争进程甚至影响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左宗棠对军粮的筹集和运输高度重视。
在1876年4月开战前,左宗棠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千方百计筹运了2000多万斤粮食到新疆东部的哈密、巴里坤、古城等地,解决了清军半年的作战口粮。同时,左宗棠西征军前锋部队统领张曜,驻军哈密进行屯田。
5、及时采购、制造和转运大量先进武器
两次鸦片战争的结果表明,清军的武器装备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左宗棠在西征之前,就对采购、制造、转运军火做了精心安排。
左宗棠把采购海外军火的重任交给了胡光墉(即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胡光墉精明能干,在上海为西征军采买了大量先进的德国枪炮,如布洛斯后膛螺丝开花大炮、丝枪及后膛七响枪。
仅1875年兰州就储存了从上海运来的“来福枪万数千支”。军火的运输任务更为繁重,胡光墉从上海购买德国武器后,装船沿长江运达武汉,然后再转经马队、驼队运往甘肃。
沙俄看左宗棠抱着决一死战也要收复伊犁的气势,不得不通过谈判签订《中俄伊犁条约》,将伊犁地区归还中方。凯旋的左宗棠实现了林则徐对他的期望,他站在嘉峪关城楼上,豪情万丈地写下了天下第一雄关的牌匾。公元1881年,嘉峪关正式开埠通商。古老的城市在修建了数百年之后,终于向世界敞开了大门。
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离不开这些热爱国家和人民的人,无论古代还是现在,有国才有家是恒古不变的真理。让我们感谢这些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正的英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