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丧心病狂地对中央根据地发起了五次“围剿”,红军也经历了五次反“围剿”。不过,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因为王明的“左倾”路线错误影响,红军遭遇失利,被迫离开了根据地,踏上了长征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那段时期,王明的“左倾”路线错误不止影响了军事方面,在根据地建设以及干部培养方面,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甚至一些干部因此离开了根据地,并投靠了国民党,比如杨遇春就是那段时期叛变的干部之一。那么,杨遇春的身上都有什么故事呢?他后来又过得如何呢?

杨遇春出生于1909年,江西省瑞金县武阳乡人,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早年时期,杨遇春主要在家乡一带接受教育,曾进入江西省立农专以及黄埔军校第三期学习。从黄埔军校毕业后,他加入了国民党的部队,担任了独立第七师的一名排长。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杨遇春参加了在南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斗争,投身工农革命队伍当中。1929年,杨遇春加入了我党,在这之后,他在我党的领导下投身井冈山以及中央根据地的建设当中,参加了中央根据地的反“围剿”战斗,并逐渐在战争中学习了战争,迅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红军指战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遇春是红军早期的重要将领之一,担任了红三十五师师长、模范少先师师长等职务,他不仅毕业于黄埔军校,接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而且也擅长打仗,尤其是擅长游击战,堪称红军游击战术的天才,即便后来叛变,加入了国民党部队,他依然是国民党部队的游击天才,这是不可否认的。

举例来说,1938年6月,国民党把庐山划为抗日根据地,并把两个地方保安团改编,成立了江西省游击总指挥部,杨遇春担任副总指挥。10月,日军开始猛攻庐山的隘口街,隘口街一旦失守,庐山就会被完全包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月10日,隘口街失守,庐山被日军彻底包围,此时杨遇春还率部坚守在庐山上。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杨遇春却仅率领两个地方保安团,与日本侵略者僵持了半年多时间,甚至让日军自顾不暇。

原来,杨遇春把在井冈山学到的游击战经验运用到守卫庐山上,在情报收集、策反以及组织干部培训班、发展庐山外围力量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只是后续因为庐山的纵深不足,导致杨遇春无法坚守,他便率部撤出了庐山。

那么,杨遇春为何叛变投敌呢?这与王明的“左倾”路线有很大的关系。前面我们说了,杨遇春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而中央根据地在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下,抓捕了很多地主与富农,杨遇春的父母叔伯都被清算,家中房屋财产也被没收……在这种背景下,1933年,杨遇春枪杀模范师政委高传遴后叛变投敌,加入了国民党的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杨遇春主要为国民党效力,他虽然在军事方面颇有建树,但始终不受重用,过得郁郁不得志。1949年,随着国民党的全面败退,杨遇春也逃到台湾,晚年他主要生活在台湾,于1989年因病去世,终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