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GSK与恩沐生物宣布达成协议,约定GSK将以3亿美元预付款、总额5.5亿美元的开发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从恩沐生物手里收购一款T细胞接合剂(TCE)产品CMG1A46。
在中国,CMG1A46至今连血液肿瘤的I期临床结果还没出,自免适应症更是停在理论阶段,GSK却已经计划在2025年一季度在全球开展系统性红斑狼疮的I期临床试验。业内有人评价:总投入超60亿元,在一个并没有"回声"的早期项目上,步子迈的太大了。
但GSK不这么想。CMG1A46能提供在血液肿瘤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肾炎等自免领域的想象空间,对GSK来说3亿美元就不亏。同样在8月9日,默沙东斥资56亿元收购的同润生物管线CN201,该药也正处于没有披露过多数据的I期和Ib/II期临床阶段。
中国创新药出海节奏越来越快。biotech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创业早期就开始做大规模宣传,希望吸引资本关注而获得融资。如今的创新更准更狠,直接奔着海外BD去。
10月25日,在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北京论坛上,多位企业人士认为,这样的现象背后逻辑是中国医药创新能力在国际的分量越来越重,出海项目重心越来越向着早期管线偏移。
不少企业已经懂得了“出海要趁早”,但什么样的管线能拿到比较高的价格?出海前该怎样准备产品管线?如何将眼光放长远的挖掘后续临床价值,激发新的回报增长点?其中其实有很多的门道。
出海找钱,开始向着更早期卷
恩沐生物是近期出海药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品种还没开展临床就寻找授权,不需要承担海外临床投入,不必去经历复杂的异国申报流程,让跨国企业帮着做临床,为将来国内外同步上市做准备。
中国正逐渐成为外资药企的扫货场,早期项目交易越来越多,这意味着我国创新药领域部分研发实力已与国际领先水平接轨。
以前,海外看中的中国企业手中能给出市场估值的管线,更倾向于拥有II、III期临床阶段成果的Biotech。但最近授权出去的前期管线越来越多。据《2024年医药研发趋势年度回顾》数据,截至2024年1月,中国的药品研发管线6098条,仅次于美国,占全球研发管线的26.7%。2023年到2024年上半年,国内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共149起。据《2024生物医药出海蓝皮书》数据,2023年至今年6月,国内药品申请临床、临床I期、临床I/II期以及临床II期出海占比达62.0%。
例如GSK这次买下的CD3/CD19/CD20三抗,2021年12月在中国批准临床;2022年10月,在美国的临床完成了首例受试者给药,中美两地都尚在I期临床阶段,也没有可参考的临床数据披露出来,就卖出了3亿美元的高价。
百济神州高级副总裁、统计和数据科学负责人郭翔在论坛上表示:“公司基本所有的项目都在做全球实验,为之后到不同国家上市打下良好基础。”
类似百济神州这样的做法,当下还不是国内biotech的标配。但随着国内创新管线变现渠道的根本性变化,国内创新药企想要“全球化找钱”,就必须在研发初期就主动向外输出。资金进账越早,越为新药开发提供更大的确定性。
BD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过去的A轮B轮融资方式。恩沐生物仅在2017年4月获得过一轮500万元的天使轮融资,其他资金都靠BD:2021年12月和博锐生物达成了中国区权益合作,有1亿元的首付款和研发及销售里程碑付款。
一般来说,管线卖方可以快速拿到的首付款占交易总金额的15%左右。完成I期临床试验的费用大约为340万美元。只有不断BD,这些新兴的创业企业才能活下去。
本土Biotech,如何顺应?
过去,中国创新药企的临床开发思路几乎都以国内为主,在中国做出比较有希望的临床数据后,再去敲美国市场的门;有的企业直接在中国数据的基础上另补充海外临床数据。
但是,2022年信达生物PD-1出海美国失利,给这种模式敲响警钟。从临床设计之初就带有硬伤,不太容易通得过FDA的法眼。提前布局国际化临床成为唯一的选择。
具体在临床管线的设立细则上,在临床的剂量优化阶段,肿瘤的耐受标准就向着多元治疗新标准靠拢。
一个现实问题是,出国做临床试验十分烧钱。美国肿瘤临床试验每个患者就要花费15-20万美元,很少有初创的biotech担负得起。临床失败的损失风险也很高,据2007-2023年临床数据,肿瘤类管线II期临床的成功率最低,为17%,远低于I期临床和III期临床。
美中抗癌协会执行董事严立曾表示,一些资金实力弱的biotech可以试着找CRO把临床试验全盘外包。
钱还是小事,临床立项才是考验管线价值的核心标准。和黄医药临床运营部负责人杨彬表示:“大部分好产品转化不成钱,临床立项就是原因之一。”选择什么产品类型、靶向什么大热靶点,都十分讲究。
今年8月,Nature发文表示,目前,肿瘤领域产品类型细胞疗法占据主导地位,双抗/多抗和ADC影响力依次排开,核酸类药物增长最快,从2021年的24种增至今年的108种。在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学和胃肠道疾病等领域,小分子药物仍占主导地位。CD19、HER2、CLDN18.2等靶点大受追捧。
神经病
撰稿丨苗苗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山谷
插图|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热门跟贴